杭州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声有势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2010/8/27 发布时间:2020-10-16 浏览量:10

近年来,杭州不断拓展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深入开展各类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大力培育“邻里互助、亲如一家”的社区风尚,引导广大居民争当文明市民,促进市民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塑造杭州市民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良好形象,有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打响了“礼仪之邦”品牌。

统筹城乡发展 以城带乡加快共建

如今,漫步城市和乡村,处处一派和谐稳定的发展景象,民主和谐、诚实守信、尊老爱幼、拾金不昧成为时代新风尚。一幅幅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美丽画卷尽现人们面前。

近年来,我市通过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农村,我市坚持以城带乡,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建设,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将科技和文化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送去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春风。

在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文明创建活动如火如荼——

在《杭州市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2000-2010年)》中,杭州提出实施“文明素质工程”。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市700多个村实施“春泥计划”;加快推进乡村少年宫建设,强化农村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广泛开展乡风评议活动,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至今年6月,全市共命名区、县(市)级以上文明村1016个,命名区县市级以上文明乡镇105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双千结对、共创文明”活动。活动自2005年启动以来,至今年6月共有1003家文明单位与1003个行政村结为共建对子,累计提供扶持资金6059.47万元,扶持物资价值1211.09万元,安排就业岗位7621个。各单位通过结对共建,帮助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文明素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协调。

创建文明社区 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市文明社区创建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无论是服务功能、环境卫生等硬件,还是居民的精神风貌、思想观念等,都焕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群众利益无小事。从一开始,我市就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文明社区创建的“民心工程”,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为居民多办实事。拨打社区电话,各种便民服务应声而到,困难迎刃而解;黄手绢一挥,社区志愿者招之即来,送上贴心服务。“十分钟生活服务圈”、“十分钟学习圈”……使得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

许多社区将文明创建与各自的实际结合起来,走特色创建之路。湖滨街道成立了“时间银行”,将居民的爱心“储蓄”起来,只要困难家庭有需求,“时间银行”都会出钱出力;文晖街道推出了“志愿者服务卡”,为志愿者提供生活便利,也是社会对志愿者的一种感恩回馈;更多的社区还向居民发放记有社区干部、民警电话的小卡片,谁有个急事或要外出,一个电话便会有人来热心相助。以德加社区、洁莲社区等为代表的文明社区闻名全国。

创新活动载体 形成良好文明风尚

创建的关键在于载体。在杭州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新始终是一个关键词——婆媳关系这一常说不衰的话题,在独生子女一代进入婚育高峰的背景下,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5月14日,杭州富有创造性地举办了首届婆媳文化节暨和谐婆媳关系论坛。专家学者、家庭成员和各级妇联组织济济一堂,共话“新形势下现代婆媳文化内涵”,共探“和谐婆媳路径研究”。通过开展“婆媳课堂”、“婆媳文体活动”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婆媳关系和谐发展。

今年已经是第七届的邻居节,显然比婆媳文化节的历史更悠久。自古以来,邻里关系和谐是中国人追求的高境界之一。随着社会进步物质生活日趋优越,城市居民从单位分房集体居住变成自主购房分散居住,居住条件改善了,邻居们之间逐渐产生了“一墙之隔不往来,擦肩而过不说话”的尴尬局面,以至于邻居之间互不相识老死不相往来。杭州举办邻居节,正是为居民搭建了一个加强沟通、增强了解、联络感情的平台,为融洽邻里关系创造了一个契机。更有意义的是,就在上个月,邻居节还把活动搬到了台湾——在台北中和市(相当于杭州的一个区)佳合里山北社区的礼堂,杭州“两岸邻里情”文化交流团敲开了素不相识的对岸邻居的大门,向台湾同胞发出了今年秋天参加“杭州邻居节”的邀请,也完成了“杭州邻居节”跨越海峡历史性的第一步。(本站编辑 丁方舟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