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一幅“美丽杭州”的幸福画卷——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解读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2013/7/31 发布时间:2020-10-16 浏览量:10

以实现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绿色低碳、宜居舒适、道法自然、幸福和谐为主要标志,建设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杭州”,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

美丽中国,当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时,美丽,一个如此熟悉的字眼,开始被注入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美丽,是每一个市民对生活的美好期盼,亦是这座城市被寄予的殷切希望。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杭州市工作汇报时明确要求,“希望你们更加扎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杭州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

美丽中国,杭州先行。

组织专家开展战略研究、召开各级座谈会征求意见、起草编制相关规划文件……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在7月30日召开的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杭州审议通过了《“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2013-2020年)》和《关于建设“美丽杭州”的决议》,并讨论了《“美丽杭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

一幅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杭州”画卷,就此徐徐展开……

“美丽杭州”时间轴

近期(到2015年)

基本构建“美丽杭州”建设的空间布局、发展路径、政策机制,城乡生态产品供给水平持续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宜居程度不断提升,美丽人文进一步彰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大提高,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期(到2020年)

“美丽杭州”建设纵深推进,生态系统持续恢复,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产业转型总体完成,全面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

远期(到2030年)

“美丽杭州”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城乡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良性循环、稳定共生,山水相容、城景交融、水净气清、城乡融合的城市外在形象进一步彰显,富庶安宁、精致大气、绿色低碳、和谐包容的城市内在品质进一步形成。

山清水秀

以优良的自然生态为基底,构筑节点-廊道-屏障互动一体的完整生态格局,加强森林、湿地、河流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面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达到格局稳定、功能健全、质量优良的要求。

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5%左右,森林总蓄积量达到5000万立方米以上;重要湿地保护面积比例达到90%;“生态红线”保护率90%以上。

用“留白”绘就杭州的水墨丹青

留白,是传统绘画的一种极高境界,讲究着墨疏淡,以留白构造空灵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果把杭州比作一幅水墨丹青的话,“美丽杭州”建设也将用上这样一支“留白”的笔——

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优化形成“一核五极、山水之城,组团强镇、网络都市”的市域空间总体布局框架,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值得注意的是,推动五县(市)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也是“美丽杭州”建设的一个重点。到2020年,杭州将力争高速铁路覆盖到县(市)、高等级公路覆盖到镇乡、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村、社会保障覆盖到人,打造城乡统筹示范区。

生态环境保护“不能越雷池一步”

说起杭州之美,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山水之美。为了保护这片青山绿水,“美丽杭州”建设在市域范围内撒开了一张“安全网”。

简单地说,就是要以西部山区和千岛湖湿地为重点建设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区,以修复六条生态带来严格保护现有城区生态空间,以杭州河流水系为蓝色生态廊道、交通干线为绿色廊道,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地为关键生态节点,保留永久生态空间,构建起“一屏六带多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

这张“安全网”,被当作是“美丽杭州”建设必须坚守的红线,真正做到生态保护“不能越雷池一步”。在这些廊道之内,对已经遭到占用的生态空间将建立污染产业退出机制。正如黄坤明书记说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彰显杭州“山水之城”特色提供根本基础,确保城乡镶嵌在青山绿水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城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杭州自古就因“三面云山一面城、一城三色半城湖”闻名于世。“美丽杭州”建设,将充分运用这山、水、林、园、城等景观要素,彰显“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湖水相伴、绿带环绕”的杭州山水城市特色。

其中,绿色自然是最基本的底色。对此,杭州将深入开展“全面义务植树护绿大行动”,力争三年内,全市每年植树绿化达到280万人次,市区三年新增绿地7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4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建设不少于60处。

让人期待的是,三年后,杭州城区有望建构起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色敞开空间,市民居住在公园的10分钟步行圈。

“三江两岸”也是“美丽杭州”建设的一个亮点。三年内,杭州计划在“三江两岸”实施保护水源水质、促进产业转型、完善基础设施、开发人文旅游、整治两岸环境、修复岸线生态等6大任务29项工程,包括拆除沙石码头80座,建设沿江200米内生态景观带150公里,建设200公里沿江绿道和147公里景观道路等等。

届时,市民还能去“三江两岸”工程展示馆和杭州饮用水保护教育基地逛逛,感受现实版“富春山居图”的风采。

天蓝地净

以水、气、土为重点,实施环境综合治理,达到水系清洁、空气清新、土壤洁净的要求。

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安全饮用水达标率99%;城市水体(湖泊、内河、运河)达Ⅳ类水比例90%;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年均天数达300天以上;细颗粒物(PM2.5)浓度年均值低于35ug/m3;农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比例达90%。

市区绕城内河道消除黑臭

如今,全国各地都在寻找可以游泳的河。水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片小小的美丽湿地,底下藏着一个生态化污水处理池——在农村,桐庐的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是一个全国的典型。前不久,杭州正式启动了“清水治污”专项行动,进一步推广桐庐模式,力争三年内,实现集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在城市,杭州将开展城区污染整治,综合运用截污纳管、清淤疏浚、引水配水、生态治理、综合养护管理等手段,改善城市内河水质。杭州的目标是,三年内,市区绕城范围内河道消除黑臭,一半的水体达到Ⅲ类水质。

作为一个开放式水源为饮用水源的城市,杭州的饮用水安全尤为引人关注。根据《实施纲要》,杭州将启动实施千岛湖水源保护和饮水工程,改变过去单靠钱塘江和苕溪这两个开放式水源作为饮用水源的局面,构建多水源的供水格局。三年内,杭州还将启动钱塘江和苕溪干流沿线自来水厂的工艺提升改造工作。

三年完成“无燃煤区”建设

数据分析显示,杭州PM2.5污染源主要来自于燃煤和机动车尾气。

对此,“美丽杭州”建设将把调整能源结构、减煤增气作为源头减污的基础措施,积极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煤炭消费总量。

杭州计划在三年内完成“无燃煤区”建设,无燃煤区内的电力(供电)企业现有燃煤锅炉将实施清洁能源改造,主城区企业燃煤锅炉也将在今年年底前关停或改为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油品质量,是影响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也是目前杭州的一个瓶颈。今后三年,杭州将及时执行汽、柴油国四标准,同时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

每年修复3-4个退役企业的污染场地

企业搬走了,污染留下了。这几年,土壤污染事件在全国屡有发生。“美丽杭州”建设,土壤环境安全也是其中一部分。

杭州将全面实行建设项目土壤污染评价制度,对化工、制药、农药、重金属等企业搬迁后原址土地进行污染评估,并有组织、有计划地修复退役企业的污染场地,今后三年,每年修复3-4个。

在广大农村,面源污染也是个老问题。杭州将通过农村现代化进程,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保护好土壤的情节,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绿色低碳

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达到发展方式友好、动力内生、过程高效的要求。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0%;“十大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5%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50%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分别在1.5千克、1.0千克以下。

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美丽杭州”建设的关键。特别是针对当前杭州发展面临容量逼仄、土地资源紧缺等制约,发展创新型经济势在必行。

杭州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强市战略,继续推动以“十大产业”为重点的创新型经济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使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预计到2015年,杭州“十大产业”产值将达到6000亿元。

仅仅这些是不够的,如何让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也是“美丽杭州”建设关注的一个课题。对此,杭州将大力实施“雏鹰计划”、“青蓝计划”和“蒲公英计划”,以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来杭州创业创新,努力打造创业者的天堂。

在向高新技术产业伸出橄榄枝的同时,杭州坚决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业说“不”,对电镀、造纸、化工、印染等产业进行重点整治,推进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

对产业平台进行优化、调整、扩容和提升

过不了多久,淘宝网将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万人大迁徙”,正式前往位于余杭仓前未来科技城的淘宝城。

与此同时,从公交方面传来的消息,近期会开通从闲林到仓前的公交车,届时途经淘宝城的公交线路将会有7条,未来科技城的生活配套也会越来越方便。

未来科技城的建设只是杭州优化产业布局的一个缩影。目前,杭州已拥有杭州高新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西溪谷、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西湖科技生态城等众多产业发展平台。

“美丽杭州”建设也将瞄准这些科技和产业大平台,对他们进行优化、调整、扩容和提升,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匹配生活空间,推进产业区和城市综合服务空间的一体化。同时,还将加快杭州国际商贸城等服务业发展平台建设,推动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

推进静脉产业园区,做强环保产业

很多人都注意到,黄坤明在报告中提到了一个判断:环保产业将成为这个经济周期内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美丽杭州”建设,也将鼓励企业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节能降耗、污水净化、环境监测等方面加强技术攻关,促进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有机集合,在为“美丽杭州”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的同时,做大做强我市的环保产业。

《“美丽杭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审议稿)中也提到了一个新的概念——“静脉产业园”。今后三年,杭州计划成立由杭州天子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静脉产业园区)推进小组,完成项目前期工作。

据介绍,静脉产业是和动脉产业相对应的概念,主要是对废弃物的利用和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杭州天子岭拥有1740亩土地,这些土地可用于静脉产业开发利用。目前,沼气发电、餐厨垃圾生物处理、生物柴油等项目已经在运作或即将投入运作。

宜居舒适

彰显城乡特色风貌,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完善绿色基础设施,推进绿色社区、“美丽乡村”和绿色建筑建设,达到风貌独特、设施健全、社区和谐、乡村优美、建筑绿色的要求。五十年以上建筑(房屋)应保尽保;公共交通分担率在50%以上;绿色社区比例达50%;“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风情小镇、中心村、精品村)个数达550个;市级以上卫生乡镇(街道)比例达93%,市级以上卫生村比例达80%;节能建筑比例达75%。

“宜人”之所构造“宜居”之地

人类给城市植入了各式各样的形体,附加了无穷无尽的意义,但时至今日,我们仍无法否认,那些真正伟大的城市,正是能够让人活得更舒适、更幸福的宜居城市。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是打造宜居舒适品牌的“最强音”。在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抓手下,城市管理的举措日益创新,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转变,洁化绿化亮化序化的长效管理不断加强。社区绿地、社区广场、社区活动中心等宜人的绿色休闲空间建设,营造出优美环境,生产、生活和生态得以良性互动。

远景令人期待,到2015年,80%以上的乡镇(涉农街道)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80%以上的涉农区县(市)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县(市、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创建成果要进一步巩固提升,杭州还要创建成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第一批生态市。

“升级版”美丽乡村串珠成链

古风民俗、诗画山水、文化创意、运动休闲、生态养生……把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串珠成链,是杭州打造“升级版”美丽乡村的雄心。

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整体推进的要求,未来是如此描绘的:优化建设区域布局,以中心村、精品村、特色村、风情小镇创建为载体,推进沿江沿河沿湖沿路环境整治和景观带打造,形成主体鲜明、生态优美、设施服务配套、文化传承深厚、产业特色鲜明的乡村风情带和精品区块。推进村庄生态化更新,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农村环境。力争建成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更加生态、更有活力、更具特色的“升级版”美丽乡村。

有机更新让生态型城市风貌渐显

深化城市的有机更新,并不是简单的“拆”与“保”,只有把绿色理念植根于城市建设的肌理中,才能推动绿色建筑、绿色设施拔地而起,通过立体绿化、垂直绿化,让绿色在生态型城市中顶天立地。

保护和建设城市特色景观并非一蹴而就,促进新老建筑有机结合,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旧”要改造,“三改一拆”专项行动正如火如荼进行着。旧住宅区改造、旧厂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三年行动计划已经鸣响号角;“新”要营造,城市景观和建筑风貌设计正在强化,以营造城市空间景观特色。另一方面杭州探索制定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方案,积极推广绿色建筑设计和建设,形成具有地域特质的城市建筑色彩。

道法自然

以深厚历史人文底蕴为基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发展生态文化,提升社会道德水平,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生态、道德高尚的要求。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率达95%;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达90%;公共场所道德行为文明率达90%。

彰显江南韵味、东方品质的文化特色

杭州之美,美在山水、美在文化。保护好传承好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前提,就是要彰显江南韵味、东方品质的文化特色。努力把具有东方文化内涵、杭州城市特色的文化元素、符号体现在城市建设、建筑风格、环境营造之中,避免“千城一面”。

历史街区、传统建筑、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会继续强化,让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必须对文物古迹建立分级保护制度,依法划定文物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建立“一河四遗址”保护区。加强大运河、良渚遗址等文化遗产申遗进程……特色立根、文化铸魂,提振了城市的精气神,建设美丽中国的先行区有了底气。

让“最美”根植于社会沃土中

近两年来,杭州先后涌现出“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爸爸”等“最美人物”,成为群众热议、追捧、学习的草根明星、平民英雄。

“最美现象”从开始的一株株“盆景”发展成为一片引人入胜的“风景”,形成“美”的种子随风飘扬、处处生根、生命力极强的“蒲公英效应”,释放巨大“正能量”。

开展人文最美行动,倡导“最美精神”是使杭州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以身作则的最好注解。

全市上下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刘云山同志在接见杭州市报告团成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深入推进学习型城市和人文杭州建设,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和“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精心培育道德沃土,着力构建长效机制,让“最美”深植于社会的沃土之中,让“最美现象”从一片“好风景”升华为全社会的好风尚。

形成生态文明全民行动体系

树立尊重自然、珍惜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和节约、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理念,身体力行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行为养成可说是美丽杭州的“内核”,只要让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能转化为共建共享“美丽杭州”的生动实践。

杭州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充分发挥各类讲堂、第二课堂、学习点等的作用,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公民生态教育。比如,要进一步在增加停放点、搞好维保服务上下功夫,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在享受更好服务中增强生态文化自觉。要积极探索“积分制”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四分类”垃圾处理模式,让广大市民在规范日常生活中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幸福和谐

以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为内涵,构建包容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社会和谐、身心健康、行为绿色、生活舒适的要求,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达13年;城镇居民基尼系数0.3以下;平均预期寿命达82岁;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绿色出行比例达80%。

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的品质生活

建设“美丽杭州”,归根结底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好。生活殷实富裕但生态环境恶化,肯定不是美丽杭州;青山绿水环绕但生活贫穷落后,肯定也不是美丽杭州。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更加自觉地把‘十个更好’的目标要求落到实处,努力让全市人民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是市委全会上给百姓的郑重承诺。

提升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准的各项措施,将鼓起大家的“钱袋子”,丰富我们的“脑瓜子”。按照增加收入、保障就业、丰富文化、促进参与的思路,努力打造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品质生活。我市将继续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建立完善合理的社会分配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就业创业服务机制、改善就业创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居民宜业乐业。

包容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和谐即美,美即和谐。如果我们生存的环境关系紧张、矛盾突出、“老死不相往来”,就算空气再清新、道路再畅通,美丽也无从谈起。

如何增强信任感、提升和谐度?“美丽杭州”将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和“最美精神”,倡导文明新风,加强人文关怀,促进新杭州人与本地居民的交流融合,把开放包容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和社会管理之中。

如何增强归属感、提高满意度?“美丽杭州”将坚持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文明“三位一体”,总结深化创新“网组片”、“一网三中心”、“五链式”社会矛盾化解、“三全十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智慧城管等具有杭州特色的机制和做法,扎实推进“平安杭州”和“法治杭州”建设,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全覆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美丽杭州建设绝非“花架子”,只有坚持民生优先,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好处,才是由内而外的美丽。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的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很细很实。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工伤、事业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四级救助”网络,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健全孤儿养育保障体系,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100%;目标人群优抚覆盖率达到100%;完善城市15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每万人医院床位数50张;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提升安全指数;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构建全天候、全方位的防范网络,加强城市治安防范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管理体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各类救灾应急预案……

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的民生工程日益深化,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线日渐清晰。(本站编辑曲玲玲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