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城市 变化的生活——回眸“十一五”·城市功能篇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2011/1/21 发布时间:2020-10-16 浏览量:10

该从哪里开始,该用怎样的文字,解读这五年杭州所经历的成长?

一座城市,如同一个人,总在寻找更好的方向和更广阔空间。

过去的这五年,杭州变大了。它的脚步从西湖迈向了钱塘江两岸,它的视线从主城区投向了更广阔的五县市。

过去的这五年,杭州变新了、变绿了。它在传承历史的同时,像生命体一般实现着不断的更新、成长。

五年来,杭州的城市功能在不断优化。而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而言,五年的时间还意味着,那些因为城市而改变的生活。

走近钱塘江

2000年,市委八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杭州要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战略,着力解决杭州发展空间问题。之后的杭州用了7年时间,把钱塘江边的一片滩涂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CBD(中央商务区)。

这就是钱江新城。这五年来,杭州深入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面对钱塘江,杭州开始新的远航,重新审视自身,谋求更广阔的空间。

2010年12月27日,首条穿越钱塘江底、全长4180米的庆春路隧道正式通车。这标志着钱江两岸的互通正式进入5分钟时代,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步伐实现了更大跨越。

然而,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建楼,修路,仅仅是开始。

2008年的黄金周,18万杭州人来到钱江新城,见识到了杭州图书馆新馆的新魅力。如今,每个周末这里几乎都是座无虚席。同样被杭州人热捧的还有万象城,它一经亮相,就成了杭州商业的又一个地标。

放眼钱江新城,市民中心、杭州大剧院、杭州国际会议中心、城市阳台,越来越多的公共设施、服务设施落户在这里。

与钱江新城对望,阿里巴巴、网易、白马湖生态创意城,越来越多的产业聚集在这里。

以钱塘江为轴线,下沙、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滨江区,一幢幢高层江景住宅楼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杭州人选择倚江而居、过江生活。

城市的拓展,老城区的精致与新城区的大气有机地组成了新杭州布局。对这座城市而言,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并不是一种转折,而是一种继承和发展。

走入五县市

如果用一笔书法,来描绘杭州城市格局的优化。起笔是从西湖到钱塘江,那么浓墨重彩的手笔则是从主城区到五县市。

翻开杭州的版图,临安、富阳、桐庐、建德、淳安……五个县市占据全市版图超过80%,生产总值却只占全市的20%。

是“短板”,也正是机遇,是“蓝海”。2010年夏天,市委工作会议作出了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决策。

统筹,对于杭州市区而言,最直观的是加快“一主三副六组团”建设,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更大范围来看,则是城与乡之间不断被打破界限。

临安市中心的东北面,工人们正在对文一西路的延伸段(临余公路)进行紧张施工。按照计划,这条设计时速为80公里的一级公路将于不久后建成通车。届时,杭州至临安全程仅需半小时车程。

从西部的临安、淳安,到东部的余杭,消弭城乡界限的,除了便捷的交通,还有我们赖以生活的村庄与房舍。2009年,杭州出台意见,提出力争到2012年完成13.3万户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任务。如今,全市已有28000多户农村住房完成了改造。

因为距离的拉近,城与乡之间的互动也日益密切。政府间的互动,始于去年。杭州各城区与五县市正式“牵手”,将开展包括产业共兴、资源共享、乡镇结对、干部挂职、环境共保等五个方面在内的全方位的协作。协作刚刚开始,建德已经从中收获了成果。不久前,江干区的宋都集团就与建德签订了致中和酒业搬迁和瑞平山旅游综合体项目合作协议,预计总投资25亿元。

而在民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们,正在被各自的生活所吸引和改变。桐庐人黄伟舜,在北京做文化创意投资。几年前,他把自己在芦茨村的家整治了一番,做成了一个叫做芦茨土屋的会所。每天,都有千里迢迢、或从沪杭等大都市慕名而来小住的城里人,从风景里走进家门。

芦茨土屋,不断完善的芦茨风情小村。在杭州的各个县市,还有上百个列入杭州市政府计划盘子的风情乡镇。它们给人的不仅是生态美景,而是离尘不离城,一种因为城市格局改变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走向新杭州

五年,杭州城市格局和功能的改变,在空间上扩展,还在其内里的更新。

“虾红,还是中国黑?”在为中山路人行道铺设的石材挑选颜色时,许多杭州市民都曾为这个选择题而思考。这不仅仅是一个颜色那么简单,它的选择蕴含着能否真正使这条历史老街充满文化味。

在城市化水平已达62%的杭州,城市被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每个有关城市个性与特色的部分,都会被看做这个“生命体”的“遗传密码”,被珍视,被保留,被传承。而不利于“生命体”继续蓬勃生长的元素,则进行“有机更新”,让城市生命永葆青春。

从西湖、西溪、运河三大综合保护工程到“33929”、“三口五路”、“一纵三横”、“五纵六路”,包括受到杭州老百姓热情欢迎的危旧房改善,一个在不断更新的杭州,在历史和未来之间找到了连接钥匙。

五年,杭州变大了,变新了,也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了。

2010年10月26日上午9时,上海虹桥站至杭州站G5001次、杭州站至上海虹桥站G5002次列车同时相向发车,沪杭高速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沪杭从此同城。

2010年5月9日上午7点30分,一架机身上喷涂有中英文“杭州号”字样、悬挂中荷两国国旗的波音777客机准时抵达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杭州——阿姆斯特丹直飞航班的开通,标志着杭州有了第一条洲际直达定期客运航班。

每一条路,每一座桥,每一条航线,变化不仅在杭州的版图上,更把杭州推向这座城市本身之外,推向更广阔的新空间。杭州,此时不仅是西湖的杭州,五县市的杭州,更是长三角的杭州,世界的杭州。

从西湖时代飞出蝴蝶姿态

有关对杭州城市形态及功能优化的思考,浙大学者卓勇良曾做过个形象的比喻,杭州的城市空间发展,从西湖为中心的“同心圆机制”产物,通过东西拓展,南北强化,正以蝶形的非均衡空间向周边空间发展。

文中已解释过这只蝴蝶的飞行姿态——“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此城市总规划自2007年获国务院批准以来,将一直适用至2020年,也就是说,从先前“十一五”的未竟之局,规划仍将沿用至眼前的“十二五”,甚至更远。

就城市人口系数增长和发展而言,城市空间全方位以及有序的发展,确是理性的选择,也是必然之举。表象来看,周边副城、中间圈层、腹地甚至辐射层的繁荣发展,能为主城区减压释压,而终其深层次意义,却是与主城区同步统筹的所在区域在这轮循序发展中,民生、教育、商业、经济等众多事业——小及修路、大至造楼等等,都会带来发展契机并会有所突破,就此意义,城市规划从西湖时代飞出蝴蝶姿态,足够了。(本站编辑丁方舟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