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乡:三治积分激发“居民自治”活力,构筑梧桐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2020/06/11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11





“把自家楼道弄干净,杜绝电动车在楼道里充电,还能获得三治积分。”6月8日,家住浙江省桐乡市梧桐街道杨家门社区的居民陈先生介绍,通过“居民自治”可以获得积分,到了年终还可以兑换物品,甚至可以参加星级家庭评比,既有面子又得实惠,还能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三治积分制管理是深化‘三治融合’行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实践。”梧桐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梧桐街道在继承和发扬2013年建立并沿用至今的“义工时间银行”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探索,运用三治积分制管理来提升微治理,不断挖掘基层社会治理内生动力,全力构筑“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10个村(社区)同步试点探索

完善三治积分制管理体系

据了解,梧桐街道专门成立三治积分制管理试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座谈会和推进会,全面梳理辖区内各村(社区)的治理状况、工作特色和治理重点。结合村(社区)的人文、历史、风俗等特点,街道通过“两会三团”和村(居)民代表会议、党员会议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逐步探索完善三治积分制管理体系。目前,梧桐街道已在九曲社区、杨家门社区、三新村、城南村等8个社区和2个行政村开展试点探索。其他村(社区)则结合自身特色推进相关工作。

梧桐街道对每个社区补助2万元作为积分管理兑现的启动资金,共计投入28万元,保障三治积分制管理的长效运行。

特色鲜明百花齐放

探索“一村(社)一品”的特色品牌

“我们要为没有规范停车的车辆贴上‘爱心警示贴’,提醒他们下次注意文明停车。”“老张,赶紧打电话跟业主联系,这些建筑垃圾随意堆放在这里可不行,要尽快让业主清理掉。”……在梧桐街道九曲社区,不少居民加入院落自治站、老年巡逻队等居民自治组织,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协助社区干部开展文明劝导、居民监督等,助力梧桐街道“全域秀美”工作开展。

“事实上,参与社区事务、垃圾分类、建言献策、环境整治等都能获得‘三治积分’,到了年底我们还可以用积分来兑换物品和服务,这也是咱们社区的一项福利。”家住九曲社区的徐大伯说,他参与“文明格”规范停车项目,每个月可以获得10个积分。近来,该社区推行“美丽家庭”积分银行制度,以家庭为单位推出“三治积分”,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居民都可以获得积分,从而享受社区带来的福利。

“目前,全街道28个村(社区)百花齐放,采用各种模式探索三治积分管理模式,已经逐步理顺和规范了积分制管理的操作流程,明确积分主体,将建言献策、平安巡防、纠纷调解、履约情况、见义勇为、救灾捐款等内容纳入到积分项目清单,做好记录、审核、公示、评比等工作,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梧桐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探索中,各村(社区)结合各自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实施三治积分制特色管理,有效激发居民群众、家庭、商铺业主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意愿和积极热情。比如,九曲社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积分,未来除了可以用积分兑换实物以外,还可以兑换老年兴趣班、儿童漫画提升班、爱心理发等服务。而三新村则借机运行了“和美三新”APP结合“互联网+基层治理”在村民中推广积分管理工作。

把“身边事”变成“自己事”

提升基层社会管理的内生动力

在梧桐街道三新村,居民沈先生通过“和美三新”APP发帖留言反映家门口的停车占道问题,经过网络管理员审核便可以获得10个积分,并记录在网络平台上。三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婵萍说,目前该村正在开展垃圾分类换积分的活动,居民参与十分踊跃,每月可以收集有害垃圾2000余件。预计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该村将设立三治积分兑换点,开放居民积分兑换实物,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

“三治积分管理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支持。这说明三治积分制管理的探索做对了,做实了,也让百姓实实在在体会到了三治积分制管理的好处。”梧桐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有了积分还要注重正面激励,长效管理,加强积分兑现,设立小区睦邻点、“美丽银行”等三治积分专属服务阵地,提供不同积分可兑换的实物或服务,并开放线下或线上微嘉园平台实现积分兑换。

今后,梧桐街道还将推进三治积分与先进评比挂钩。由各村(社区)结合每年一次的综合评比,给予积分排名靠前人员实施物质、精神双重奖励。通过积分管理,不仅有效提升了广大群众参与“三治融合”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助力了文明市创建、平安桐乡建设等中心工作。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社区微治理”,引导群众把“身边事”变成“自己事”,弘扬社会正能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该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梧桐街道还将持续通过三治积分管理,激励居民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治理,让居民在提供服务与享受服务中推动“三治融合”的有机循环,进一步打响基层社会治理特色品牌。(胡宇翔、吴佳丽、汪敏珠)









(责编:张丽玮、戴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