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瘟疫”一词很早就出现了,古人对瘟疫的认知是——非常容易互相感染,并且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一样的,《素问·刺法论》就曾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毫无疑问,限于卫生和医疗条件,瘟疫在古代社会是非常常见且极具杀伤力的。据史书记载,亳州人华佗对瘟疫有一定的研究,传说屠苏酒就是他为了帮助人们预防瘟疫而创制的,经唐代名医孙思邈推荐,后来新年饮屠苏酒逐渐成为一种民俗,故而王安石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诗句。
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手在今天的湖北赤壁一带打败了曹操的大军,史称“赤壁之战”,这场战役后来成为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然而曹操却不这么认为,他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也是在这一年,被曹操长期关押的华佗去世了,若果如曹操所言,赤壁之战的失败是因为瘟疫,不知道他可曾后悔。
建安二十二年,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瘟疫,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王粲等五位都是因此而逝去的。曹植的《说疫气》一文记载了这场瘟疫。他说,这一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也就是说,当时几乎家家都有人去世,有的是全家去世,更有甚者,整个家族都死光了。
曹植作为统治阶层,对这次瘟疫的发生有着非常理性的认识——“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依据是得这种病的人,都是穿粗布、吃野菜、住茅草屋的穷人,但凡富贵人家,很少有人得这种病。曹植认为当时被感染的人群主要是因为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比较差所导致的。末了,他还不忘说,当时老百姓家家门口悬挂着符咒,希望以此驱除瘟疫,这是很可笑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曹植不光分析了当时瘟疫发生的原因,还觉得大家不应该迷信。
《亳州志》上记载了一位为对抗瘟疫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亳州人——金鉴。金鉴原籍苏州吴江,他的爷爷曾在凤阳府任职,父亲金桓也在那里读书,因为家境贫寒,他的父亲就外出到苏州一带做了幕僚,两人很少见面。金鉴五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又去世了。孤苦无依把家搬到了亳州,并将母亲埋在了亳州的东门外,此后一直跟着自己的舅舅管颖一起生活。
因为没有钱,金鉴直到十四岁才开始跟着亳州廪生薛继朱读书。他的舅舅管颖不仅擅长诗书,而且精通医术,就对金鉴说:“我祖上擅长医术,如果你能精通于此,不仅能够养活一大家子,甚至能够与良相相提并论。”
从此以后,金鉴就致力于此,并深得其中的奥妙。乡绅何天衢的父亲得了重病,呕血不止,金鉴给他开了一点药,立马就好了。乾隆五十年北方十三省发生旱灾,再加上地震,秋冬两季就发生了大饥荒,当时草根和树皮都被人们扒掉吃了,到处都是逃荒的人,饿殍遍野,粮价暴涨,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大灾之后便是大疫,到他那里看病的人,堵得水泄不通,经他的手救活的病人,不计其数。
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种痘法”来预防天花,但是在亳州还没有施行开来,因此亳州得天花的人很多,但是只要病人找上门,他不管是否有钱,都尽力去救治,一时间,亳州范围内,没有一个孩子因为得了天花而夭折。
今年的春天,暴发了“新冠”病毒,当亳州的村支书拿起话筒,宣传防疫知识,让全国人民都听到了亳州人战胜瘟疫的决心。亳州的医生写了《请战书》,冲上第一线,体现了医者仁心。亳州的作家拿起手中的笔,创作诗文,为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呐喊助威。只要我们相信科学,万众一心,一定会打败“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