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老乡已返岗百万岗位“职”等你

来源:亳州晚报 发布时间:2022-02-28 浏览量:13

我市是劳动力输出大市,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节过后,老乡外出务工面临出行难、就业难的困境。市委市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23”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全力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既“送岗到人”,又“送人到岗”的原则高位推进,全力保障农民工成规模、成批次有序返岗,做到闻令即行,行之则见效。

记者昨日从有关部门获悉,截至3月6日,我市已有100万外出务工人员返岗就业,约占春节返乡务工人员80%以上,同时,当日全市还累计摸排出市内外用工岗位100万个。这一天的两个100万来之不易,数字见证着亳州返岗就业的铿锵有力。

100万务工老乡返岗就业

2月25日上午,谯城区又一趟“点对点、一站式”包车直达返岗专车发车,当天257名外出务工人员由亳州汽车北站、亳州汽车南站、中心客运站集中乘坐专线大巴车,分别向江苏苏州和浙江余姚进发;

3月2日,涡阳县石弓镇神桥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相琪为即将外出务工的贫困户王成越送去健康证明,第二天王成越免费乘坐着镇里的点对点复工专车外出务工;

3月3日起,利辛县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直通车暖心服务,上车前每人可免费领取2只应急非医用口罩;

几天前,在蒙城县客运中心即将发往浙江义乌的农民工“返岗专车”上,篱笆镇刘大寨村贫困户邵得岁接过工作人员送上的方便面和矿泉水时激动地说,正在为返回义乌犯愁时,从镇里发出的“返岗专车”,为他及时解了难。

……

一批批务工者坐上了“返岗专车”、一项项暖心的举措温暖着民心……连日来,各县区共同发力,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出家门进车门、出车门进厂门”的原则,全力为务工者提供优质的“点对点”服务,温情的一幕时时上演。

受疫情影响,“用工难、就业难”的“两难”现实摆在面前。在这种形势下,要促成100万务工老乡返岗就业,显然任务是非常艰巨的,行动也必须迅速。

怎么办?急事急办、急事快办。

挥动“指挥棒”。2月25日,我市成立外出务工人员返岗复工工作指挥部,指挥部下设“一办五组”:即办公室和信息组、证明组、车辆组、扶贫组、综合组,成员单位包括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扶贫开发局、市公安局、市工商联、团市委、市创业办。

调动“运输力”。按照各组分工,指挥部迅速整合全市运力,保障出行需求,统筹调配全市669台车2.7万个座位,开展“点对点、一站式”包车等直达运输服务,推进“家门到车门、车门到厂门”精准流动,确保员工安全返程返岗。

扫动“健康码”。今年农民工返程返岗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健康检测。怎样确保健康检测的精准无误、把好输出关?为此,我市通过务工人员扫描二维码申办健康证明的方式,经与医疗机构负面清单数据比对,现场测量体温,符合条件的,现场打印健康证明。

启动“特事办”。疫情期间,外出务工大军担心到达目的地后被隔离而无法顺利返岗就业,为了消除群众的顾虑,市政府与长三角26个城市签订了协同联动协议,通过两地政府的有效对接,让外出务工者在出发前就能接受精准的健康检测,到达目的地后可以即时上岗;针对小部分出行不便的,各级政府本着“主动对接、安全送达、暖心服务、便捷高效”的原则,在精准健康检测的前提下,把大家集中接送到镇村,指挥部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由政府牵头为他们提供“点对点”包车服务,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坐上车。对于车辆较多的包车车队,指挥部还专门协调警车护送上高速,确保一路畅通。截至3月6日,全市已组织包车777辆次,输出务工人员25000余人。另外,对于贫困人口,我市采取政府掏腰包给贫困户报销车费的方式,让贫困户可以免费乘车赴外地务工,同时还提供了口罩、食物等物资,目前已为57000名贫困人口全额报销了外出务工的车费。

精准摸排100万用工岗位

截至3月6日,全市累计摸排市内外用工岗位100万个。

要返岗就业,得有岗位才行。疫情影响下,企业面临招工难,农民面临找工难,怎样让双方成功对接?在这场百万大军“输送战”的过程中,我市还加紧摸排市内外的企业用工岗位,由政府搭建起用工和就业的平台,让企业与务工者成功牵手。

招工“走出去”。为了我市老乡就业,政府及时主动与外地对接,深入企业寻求用工信息。市政府积极与长三角主要用工城市建立用工协作关系,各地人社部门均确立了为我市外出务工人员服务的联络员。另外,我市还发挥全国各地的亳州商会作用,帮助了解各地用工需求,多措并举,帮助老乡找工作。

用工“请进来”。不少外地企业也纷纷来到我市招工,浙江义乌、江苏苏州……对于纷至沓来的外地企业,我市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由县区与企业进行精准对接,在村头、街头现场搭建招聘台,让有意外出务工者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现场招聘、现场签约。

宣传“全覆盖”。企业的用工数摸清了,还要加强宣传,让务工人员知晓才成。我市采取进村入户的方式,把宣传站设置到村委会、村头路口等人流量较多的场所,把外出就业政策信息送入户送到人,通过村村通大喇叭、流动小喇叭等多种载体,向群众宣传《致全市外出务工老乡的一封信》和《企业用工信息汇编》等外出务工人员返岗就业工作有关政策,为有外出就业需求的群众提供更多有力有效的岗位匹配服务,让很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工作。

“岁数大了腰有毛病,不能出去打工了,在家有公益岗位,干活工资有保证,还比在外面轻松。”今年64岁的贫困户秦文山是涡阳县石弓镇山后村人,因身体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他,春节期间实现了在村里就业,成了村里的卫生保洁员,这是当地为他提供的公益性岗位,每天务工有80元的收入。谈及在家门口就业的感受,他说,这得多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

和秦文山有类似经历的还有不少。针对部分不能外出且年龄较大的贫困人口,我市通过支持返岗复工一批、帮助招聘录用一批、动员投身农业解决一批、鼓励重大项目吸纳一批、扶持创业带动一批、开发公益岗位安置一批等“六个一批”措施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各县区设置了防疫巡查员、消毒卫生员、卫生保洁员等多个公益岗位,优先安排因疫情暂时无法外出的贫困劳动力,切实解决未能外出贫困人员的家门口就业问题。

从2月下旬开始到现在,屈指算来,短短10多天的时间完成百万人的输出量,数字的背后是一系列坚强有力的硬核举措,而所有的举措浓缩起来,则体现在“服务”二字上。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政府来当“办事员”,不遗余力为外出务工者提供贴心暖心的服务,目的就是为了守护农民工的“钱袋子”,让群众的生活品质不被疫情绊住脚。

在家老乡,可安心就业;外出老乡,祝一路顺风!

(本报记者 刘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