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有句话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是战争,“祀”则意味着对信仰的执着和对英雄的崇拜。中国古代有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礼制,其中吉礼,是对天神、地衹、人鬼的祭祀典礼。具体说来,国家祭祀的主体是帝王,祭祀的对象则十分广泛,比如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命、雨师、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先王、先祖等等。
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所以最隆重的莫过于祭祀天地,其中祭天为封,祭地为禅,合称封禅。这一仪式据说始于夏商周三代,在泰山举行,因为古人认为泰山最高,离天最近,所以称之为“岱宗”。帝王分别在山顶和山脚设坛祭祀,报天之功,感地之德。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武则天时期的封禅就是在中岳嵩山举行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
祭祀前,皇帝通常需要沐浴、更衣、独居,停止参加娱乐活动和哀悼丧礼,以净化身心。也不能吃“荤”,《说文解字》说,荤,臭菜也。指的就是葱、姜、蒜、韭菜、香菜等味道很大的菜,这就是为什么“荤”是草字头。至于后来“荤”指的是肉食,那是因为佛教传入后词义发展变化的原因。
祭祀时用的最重要的礼器是鼎,三足圆形祭天,四足方形祭地,因为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古代把天下分为雍、兖、冀、青、徐、豫、梁、扬、荆等九州,所以天子祭祀用“九鼎”,表示一统天下的意思。诸侯用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者一鼎。玉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当年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投降的时候,嘴里就衔着玉璧。
祭祀的供品叫做“牺牲”,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牲”,其中纯色的“牲”叫做“牺”。中学语文课本中有欧阳修写的《伶官传序》,里面写道:“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牢”不是牢房,而是饲养牲畜的地方,我们有一个成语故事叫“亡羊补牢”,补的就是羊圈。在古代,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不能轻易杀掉,天子祭祀或者祭祀天子的时候才能用牛,称为“太牢”;诸侯祭祀或者祭祀诸侯的时候不能用牛,供品只有羊和猪,称“少牢”。而这里的“庙”说的是宗庙又称太庙或者祖庙,是供奉祖先的庙。庙的多少受等级限制,不可僭越。古代的宗庙,起初只有五庙,也就是己身以上的五代人,周代规定,祭祖庙,天子七庙(后世也有九庙的),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只有一庙。
古人既利用自然资源,又遭受自然灾害,古时候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由神灵在掌管着,遇到自己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时,就觉得是灵异事件,比如遇到日食的时候他们就会祭祀日神。日神的名字叫“羲和”,他的座驾是六条龙拉着的车,所以李白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的诗句。水神名叫“祝融”,云神名叫“丰隆”,雪神叫做“滕六”。焱火、谢仙掌管着雷火,飞廉、箕伯是风神的名字。月神的名字叫做“望舒”,“列缺”是闪电的主神,李白所说“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就是这么来的。当有对应的需求的时候,也要对他们进行祭祀,我想,诸葛亮借东风大概是和飞廉、箕伯“商量”好了。
中国古代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为了祈求谷物丰收,古人祭祀土地神与谷物神,而这个仪式和祭祀的地点都称为“社稷”。起初,社坛与稷坛分开,社坛在东,稷坛在西。明太祖时,社稷合为一坛。当然,古代的“丰收”主要是看天吃饭,北京有地坛祭祀“后土神祗”,又在天坛祭祀“皇天大帝”,都有祈求五谷丰登的作用。天坛为圆形,地坛为方形,这也是古人认为天圆地方的原因。又因为乾天坤地,一阳一阴,所以“皇天大帝”和“后土神祗”一男一女。春分、秋分两个节气日夜平分的日子和夏至、冬至两个日、夜最长的日子,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人们也会祭祀。每个季节的祭祀都有自己的名字——春祭叫礿,夏祭叫禘,秋祭叫尝,冬祭叫烝。
当然,以上所述的只是吉礼的大致形式,无论是横向对比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还是纵向对比不同时期的吉礼,都不相同,限于篇幅,其他的,我们以后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