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屯溪 邵弹声
第三,一丝不苟的精制工艺形成“屯绿”自身特有的品相。“屯绿”主要为眉茶类,外销多为条素状炒青。这种茶采摘精细,一般为一芽两叶或三叶嫩稍。其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在明代休宁松萝茶制法基础上形成和普及的,是我国绿茶制作最早的工艺之一。据笔者请教本地为数不多的制茶老工艺师,并参阅有关史料的记载,“屯绿”炒青的制作,首先是在原产地由茶农将鲜叶杀青、揉捻,火合炒后制成毛茶,然后由茶商收购至茶号,再进一步加工精制,并划分花色品种包装上市。当时屯溪茶号的加工精制具体有以下六步骤:
一是火合炒,将毛茶置于热锅内烘炒,以继续降低茶叶的水份,促进外表光洁,条素匀细。包装出厂前须烘炒三次,初为毛火,次为足火,装箱时再补火,以增香味。
二是筛分,进一步整理形状区分各种花色,技术要求最高。必须由有经验的师傅操作。筛法相异,有抖筛、撩筛、分筛之别(分筛按孔径大小分十个号),以直度分长短,以围径分粗细,以立体分厚薄。
三是簸撼,将茶叶置于篾盘之上,由撼工上下簸撼,使轻浮者飘于外,质重者仍留于盘中,以捡分茶叶的比重。
四是“拣择”,这是一项细致而量大的手工程序。茶号雇用大量的农村妇女做择茶工,完全用手工将茶叶中的杂物、茶梗、粗叶等择除,以补分筛,簸撼之不足。
五是适当作色,以弥补茶叶外观老嫩不齐,茶色不均的缺憾。但严控作色用料,掌握恰到好处。一般高档茶不作色或少作色。
六是匀堆包装,通过以上工序后,将不同产地的茶叶混合,以调整品质。“四大名家”产地的茶一直为“屯绿”外销传统的拼配茶。包装均用方形板箱,分大方、二五、三七三种规格。板箱内壁贴锡纸,并裱糊白衬纸密封。每箱视品种不同,装22-32.5公斤不等,为确保长途转运不损,木箱外加固竹篾络,或用8根板条加固。此种包装方法,在当时条件下,既能防霉及异味侵入,又能保证茶品淳厚香味不变,并方便长途搬运,装卸。
完成以上加工工序,方为“屯绿”的合格品,进入国内外市场。
第四,一套有序的机构,保证“屯绿”生产经营正常运转,并稳定走向市场。这套机构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至清后期达到完善。主要包括茶号、茶行、茶庄及茶栈。茶号是茶商收购毛茶进行深加工的工厂。茶号除少数直接设在产茶区外,屯溪因地处茶区中心,水运方便,毛茶的运进和成品茶的输出都非常快捷,茶商大多都在此设立茶号。茶行是营销机构,多数茶号都有固定茶行负责营销,茶行从中收取佣金,并为茶栈联系茶号,发放“茶银”,以解决茶号收购资金不足的困难,并争取外销箱茶“落栈”交易,传统的茶行为招揽业务,还对四方客户实行免费住宿。茶庄即茶叶零售商店,以内销茶为主,徽州茶商在全国许多地方都设有茶庄。茶栈是经营外销茶的中间商行,一般设在外销口岸,屯溪本地无茶栈之设。售茶商与外销商不直接见面,由茶栈分别与双方洽谈,征得一致允诺后,即可成交。茶栈向售茶商收取高额手续费,同时也帮茶商解决“茶银”问题,以取得外销茶的控制权。清末民初,各地设在上海的茶栈有四大帮,其中以徽州帮为最,达三十余家。清宣统年间,休宁巨商汪海楼以祖营在沪的“祥泰布庄”、“允青钱庄”和屯溪的“万康钱庄”集中经营外销茶,在上海开设“谦泰昌”、“万和隆”两家茶栈,当时“屯绿”有半数通过其售给洋行。茶号、茶行、茶庄、茶栈形成“屯绿”在毛茶收购、融资、加工精制、销售上一套科学运转的链条,使茶商的生产经营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