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来”的新闻精品

来源:黄山日报 发布时间:2022-02-28 浏览量:11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本报记者 汪海燕

10月30日,祁门县新安乡和江西省浮梁县西湖乡的“新——西”党建联建第五次会议和“新——西”联调会第17次会议在西湖乡召开。两个乡镇的人员相聚共同探讨进一步加强双边的党建联系,服务群众,促进发展。

与江西浮梁交界的新安乡距市中心城区有近3小时车程,这一新闻事件凑巧被正在该乡开展“走转改”采访的本报记者获悉。11月4日,一篇名为《政府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

新安乡创新基层党建方式促发展》的新闻报道跃然纸上。稿件对新安、西湖两乡镇创新党建联建机制进行了深度报道,对昔日矛盾多发地变成今日和谐样板地进行了全面解读,并配发了“改革需要顶层设计,改革也需要底层创新”的编后,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反响。

这是我市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一个缩影。

“记者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近年来,我市新闻战线积极响应中宣部“走转改”活动,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抓手,强化策划为引导,创新管理为指向,不断推进活动规范化、常态化,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文风作风转变喜人,阶段成效硕果累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歙县蜈蚣岭人硬是用石头蘸着汗水甚至鲜血,在秃岭峭壁上开出了蔚为壮观的千亩梯地。近半个世纪过去,当人们面对这样的奇迹,仍会发自内心由衷的感叹,是怎样一种力量,敢叫峭壁荒山变绿帛?在“走转改”活动中,本报特约记者、歙县电视台记者程小明五上蜈蚣岭,深入山间地头,开展体验式、调查式、研究式报道,并于《黄山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写在峰峦上的诗行——来自歙县璜田蜈蚣岭梯地的报道》长篇通讯。“不下到深水,就摸不到大鱼。深入到蜈蚣岭群众中间,才切身感受到,‘最好的办法是走群众路线’、‘改造自然更要懂得尊重自然’这一‘蜈蚣岭精神’历久弥新,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彰显出其特有的内在价值。”程小明如是说。

像这样通过长期蹲点、走访,深入反映基层情况,紧扣时代发展主题,有着很强“折射”、“透视”、“解疑释惑”作用的优秀报道在我市范围内不断涌现,成为“走转改”活动向着深度广度开展的明显标志。

日前,屯光镇富墩村村民向黄山广播电视台《民生热线》栏目反映“路面被开挖后长期未能硬化,影响群众出行”。

记者接到投诉后,立即赶往现场,走村串户了解工程停工原因,反映群众诉求。最终,经过记者多方沟通、协调,该段道路硬化被列入近期该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群众出行难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

据了解,“走转改”活动开始以后,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帮助下,全市各新闻单位各自制定了详细方案,规范活动的开展,并在市内建立了一批“走转改”基层联系点,分批组织编辑记者开展蹲点调研和实践锻炼,让编辑记者在基层实践中经受磨练、成长成才,推动“走转改”常态化。各新闻单位还面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群众强烈需求,一线基层特色新闻亮点等主动加强策划,以精心策划的各类主题引导新闻从业人员明确活动目标指向,放大活动宣传效应。

“通过走转改活动,我们编辑记者更加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了解群众的所想、所愿,真实反映群众心声,为人民群众鼓与呼。同时也让我们的作品更加生动,更有灵气,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我们将继续努力,采写更多党和人民满意的新闻作品,推动新闻宣传工作不断发展。”这是全市新闻战线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