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两会”话题

来源:亳州晚报 发布时间:2022-02-28 浏览量:15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收官之年,是的决胜之年。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去年亳州又恰逢“入长”。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融入长三角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对这三项关乎亳州未来发展的重大工作,看看代表委员们有什么话要说。

1.脱贫攻坚

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各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建言献策,积极作为,助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稳定发展扶贫产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扶志扶智工作力度,加强光伏扶贫项目运维管理,强化电商扶贫网点动态管理,持续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产业扶贫是保障我市实现稳定脱贫、防范返贫的关键。农工党亳州市委会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产业发展主要问题有产业扶贫的意识有待提升、部分产业扶贫的模式不佳、部分地区的产业扶贫存在风险、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仍需破解等。

对此,农工党亳州市委会建议,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积极创新帮扶形式,进一步探索多元化的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强产业扶贫工作的相关能力建设;将产业扶贫的风险管控和应对工作纳入县、乡、村三级扶贫工作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扶贫风险预警机制和防范应对机制。同时,扩大相关保险业务的覆盖范畴,为产业扶贫项目提供保险服务,提高产业扶贫项目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确保产业扶贫稳定运行。

抓好脱贫后续帮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抓好脱贫后续帮扶及巩固提升,认真做好返贫农户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帮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

市政协委员李秀龄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村级特色产业存在产业规模小且散、特色产业无特色、特色产业的发展缺乏科技与人才支撑等问题,在政策的支持下或可短期盈利,一旦缺少政策支持,或将陷入发展困境。

要解决精准脱贫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李秀龄建议,摸清家底做好规划,加强特色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集群发展;调整奖励政策,加大对农业生产科技装备等方面补贴,提高对“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的奖补;加大对特色产业生产人员的技术支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主体。

小康路上一个不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焦“三户一体”重点人群,认真开展“三逐两回”,加强个性化帮扶,扎实抓好见面行动、城市低保普查等工作,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落下。

市政协委员方林飞在调研中发现,边缘户要么家中有老年人,要么家中有残障失能人口,要么家中有长年患病人口,其共同特点是家庭多数成员劳动能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就业难度大,收入不稳定,抗风险实力弱。

“做好边缘户帮扶工作,不仅事关脱贫攻坚整体成效,更事关乡村振兴大局。”为此,方林飞建议,出台符合亳州实际的边缘户标准,明确农村边缘户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通过产业就业扶持,切实解决边缘户遇到的实际难题,帮助其发展生产和就业,提高自主发展能力;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和资金保障、压实帮扶责任、做好宣传引导,统筹做好贫困户与边缘户的帮扶工作,确保“扶贫不忘边缘户,一起走上致富路”。

 (记者 任雷)

2.乡村振兴 

抓住振兴牛鼻子

开创“三农”新局面

2019年,我市粮食总产499.7万吨,居全省第2位……农业发展可谓是硕果累累,这也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要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还须紧紧抓住乡村振兴这一“牛鼻子”。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乡村振兴”的话题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

要种出更多优质粮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0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0万亩,新增优质专用粮食种植面积10万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4万亩,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250万亩以上。市人大代表王全华建议,当前要以高标准农田为主战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这不仅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需要。

当前,人们对优质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市人大代表孙建强建议,要加强优质粮食功能区建设,提高优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满足市场对优质粮食的需求,这样才能增产又增收。

让农村经济“活”起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三权分置”改革,整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完成“三变”改革的村达85%以上。探索成立村级集体经济投资联合体,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对此,市政协委员马芳建议,要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增强村干部和农民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要性的理解和认知,同时加强政策和项目扶持,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创造更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2020年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2个、农民合作社6个。市政协委员孙修亚建议,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成并完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套的综合服务体系,充分提振农民信心。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与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如何推动乡村旅游的繁荣发展,市政协委员王改凌建议,前期要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在规划过程中突出亳州特色、乡村性、地方性、传承性。还要制定完善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法规,使开发和发展过程有制可循,有法可依。

乡村要美出新“净”界

振兴的乡村,也是美丽的乡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0年,要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56个……完成人工造林3.5万亩,建设省级森林城市1个、城镇4个、村庄30个……

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必要性、紧迫性更加凸显。市人大代表黄西亮建议,要加快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开展农村污水处理,完善村庄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有效提升村容村貌,让美丽乡村成为现实。

农业强、农村美,还要农民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0年,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联合体60个……加强“绿色亳农”品牌培育,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32个。市政协委员杨清福说,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生产链,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名优农产品,这样才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记者 武景)

3.亳州“入长”

加快融入长三角

亳州明天更美好

“充分发挥亳州资源优势,做好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文章”“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把亳州打造为长三角的‘菜篮子’”“加快融入长三角,让市民享受到更多一体化发展的红利”……在今年的市两会上,加快融入长三角,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做好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文章

2019年10月15日,亳州正式加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大家庭,被赋予“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新定位,这为亳州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更加广阔的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0年要高水平建设“一区”,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大历史机遇,发挥优势,扬亳所长,大力推动现代中医药、白酒、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高水平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

市人大代表张毅说,报告中提出的高水平建设“一区”非常好,建议高站位实施精准招商,全面摸清长三角产业转移情况,按照强链、延链、补链的思路,聚焦现代中医药、白酒、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和世界500强、行业100强等重点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驻点招商、上门招商和以商招商,做好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文章。

“要加强承接长三角药企产业转移合作。”市政协委员李翔建议,借助“入长”良机,主动作为,发挥优势,大力引进长三角大药企来亳投资,为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增添新动能。同时,要加强亳州药企与沪苏浙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力度,借智发展,借力发展,推动我市中医药产业迈向中高端,助推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

把亳州打造为长三角的“菜篮子”

“报告中提出要高标准建设‘一基地’。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全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这为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市人大代表纪坤说。长三角是我国最大的农副产品消费市场和主要集散地,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中高端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对优质农产品需求也越来越多。我市要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对接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供给质量,构建绿色农产品产业链,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

“我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中原优质肉牛、肉羊和生猪优势产区,要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绿色亳农’品牌培育,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市场,带动我市农业相关产业发展。”市政协委员方林飞说。

方林飞建议,要充分发挥蒙城作为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的桥头堡作用,充分利用上海农交会的影响力,在长三角地区的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设立亳州农副产品专区,在长三角组织亳州农副产品年货节,扩大我市农副产品的销售量和影响力,把亳州打造成为长三角的“菜篮子”。

让市民乐享更多一体化发展红利

“亳州正式加入长三角大家庭半年多来,市民在交通、医疗、生态环境等方面,已经尝到了不少甜头。”市人大代表牛峰说,相信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亳州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市民们也将会享受到更多的红利。

牛峰认为,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围绕《亳州市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方案》,出台推动我市教育工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重点围绕突出“补短板、高质量、一体化”,采取有效措施,分类、有序、快速推进,助力我市教育优质、均衡、快速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市政协委员罗海燕建议,要制定并实施我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人才集聚工程,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制定并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发挥人才在引领创新、支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助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亳州建设。要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在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还围绕把亳州打造成为沪苏浙群众的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吸引长三角人才的“硅谷”和留住人才的“磁场”,长三角的“药箱子”“粮袋子”“酒坛子”等方面出谋划策、献计献智。

(记者 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