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宏观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累积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年初既定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勠力同心、苦干实干、奋力攻坚、迎难而上,经济运行整体上呈现“稳、进、新、优”的特点。稳的格局更加巩固,进的支撑更加有力,新的动能更加显著,优的势头更加突出。
一句话,2019全年,亳州经济稳健运行。
【
】
稳的格局更加巩固
行稳方能致远。
2019年,我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总量实现突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9亿元,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三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0亿元的目标,占全省的比重由上年的4.3%提升至4.7%,总量居全省第9位。
增速平稳较快。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继续保持稳定的高位增长态势。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0%,居全省首位;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0.5%,居全省第3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2%,居全省首位。
生产供给稳。去年全市工业生产形势较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皖北六市首位;重点行业生产形势良好,2019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超5%的7个行业均保持稳定增长,合计上拉全市工业10.5个百分点。其中,白酒、饮料及精制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2.6%、16.7%、26.2%和59.2%,均保持两位数发展速度,对全市工业拉动均在1.5个百分点以上。
全年粮食产量499.7万吨、居全省第二位,比上年增长2.4%,创历史新高;油料产量4.09万吨,增长4.1%;蔬菜产量284.7万吨,增长5.5%。
内需扩大稳。去年全市内需保持较快的扩大态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3.0%,高于全省3.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稳定,增长13.8%,居全省第8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2.7亿元,增长12.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其中城镇、乡村分别实现消费额494.6亿元、168.1亿元,分别增长12.3%、12.4%。限上批发业和零售业分别实现销售额318.8亿元、186.9亿元,分别增长11.4%、8.4%,限上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实现营业额3.6亿元、11.8亿元,分别增长26.4%、17.2%。
进的支撑更加有力
2019年,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继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6:35.7:50.7提升为13.6:35.6:50.8,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3%,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导行业。第三产业内部的金融业增长14.4%、营利性服务业增长21.8%,占比分别由上年的6.9%、7.8%提升到7.1%、8.5%。
转型升级不断深入推进。2019年我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比上年增长56.8%,高于全省42.4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煤炭开采与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高耗能行业技术改造投资增势迅猛,分别增长53.6%、2.3倍,拉动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4.9个百分点,是我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用于补短板、惠民生、增后劲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8.6%,居全省第二位。
市场活力加快释放。去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7.6万户,
比上年增长10.5%。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1家,净增房地产项目22个,限上商业97个。农民工进城务工4.5万人,实现新突破。“亳州老乡请您回家祝您创业”活动持续发力,全年成功创业6476例,带动就业40643人。
各县区优势领域凸现。去年,谯城区房地产开发投资连续5个月领跑全市。涡阳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月度增速均在全市前两位,其中4个月度领跑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11个月份领跑全市。蒙城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全市最大。利辛县工业投资增速5个月度领跑全市,8个月度居全市前两位;工业用电量增速全年均居全市前两位。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个月度领跑全市,全部财政收入增速均居全市前两位。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全部财政收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四项指标全年增速领跑全市。
新的动能更加显著
2019年,全市新兴产业发展持续向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7%,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20家,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末达到100家的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5.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0.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
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活跃。零售业中体育、娱乐用品类销售额增长18.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1%,中西药品类增长21.1%,通讯器材类增长102.3%,汽车类增长3.6%,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增长35.3%,高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3.0个百分点。
外贸进出口逆势上扬。2019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71.94亿元,增长29.81%,居全省第2位。其中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2.21亿元,占出口总值的38.2%,增长45.2%。
优的势头更加突出
2019年,我市经济运行效益水平得到新提升。全市财政收入214.3亿元,比上年增长7.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其中三产税收占比由上年的65.1%提升到66.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8.0%,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优于全省。其中,规模企业实现营收874.3亿元,同比增长2.4%,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72.4亿元,增长8.1%,高于全省6.1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2019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两万元关口,达20756元,比上年增长10.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GDP增速1.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09元,增长9.1%,与全省持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02元,增长10.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重要先行指标积极向好。2019年,全市工业用电量23.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3%,高于全省3.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00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高于全省6.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三行业贷款比重占据行业前三,分别占比11.2%、5.2%、5.0%,金融资金脱虚向实趋势明显,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民生领域加快推进。从投资角度看,道路运输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大幅提升,分别增长1.1倍、36.8%。从财政支出角度看,全年财政支出373.3亿元,增长8.7%,其中八成以上为民生支出。教育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大幅提升,分别增长20.8%、35.4%。
2020将承压而进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谋划“十四五”关键之年。有关部门分析,在宏观经济走势承压放缓,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严重的背景下,2020年我市的经济大势很有可能向全省经济走势趋近靠拢,将承压而进。
如何促进2020年经济稳定增长?有关部门表示,关键在于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加快新增长点释放产能、加快储备项目落地,培育壮大新动能,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韧性。
尤其要聚焦聚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当前要做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两手抓、两不误”;激发制造业实体的活力,加大实体经济发展保障服务力度,促使政策红利在制造业领域快速释放,加快工业提质增效;狠抓项目带动产业升级,继续强化项目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补产业项目短板,及时跟进引进的重要项目;精心挖掘第三产业潜力,大力培育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更大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取得更大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本报记者
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