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亳州到西藏山南市,导航距离3500多公里,海拔落差近4000米。但亳州一中教师姚辉怀着对教育的热爱,2019年主动请缨加入安徽省教育**队伍。
吸着氧气备课、喘着粗气上课、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山南的每一天,姚辉都在挑战身体极限。尽管如此,每当看到学生们的成绩在提高,他所有的辛苦和不适都消失了。在他的倾心“浇灌”下,一朵朵“格桑花”绽放出美丽的笑容。
忍受身体不适以教书为乐
“学校就要放寒假了,快要回家了。”1月4日周六下午,刚刚走出课堂的姚辉声音低沉地说,虽然到山南5个月了,但“高反”(高原反应)还没有完全消失,说话需要轻缓,不然容易气短。
2019年8月6日,历经四个多小时的飞行,姚辉终于来到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每天,他都挂念家里年近八旬的父母,想念爱人,思念不满10岁大儿子和刚刚出生的小儿子。每天与家人的通话时间,成了他最期待、最愉快的时刻。
每次通话,爱人都会“抱怨”姚辉“舍家弃子”跑那么远去吃苦受罪,不过她现在也理解了当初姚辉的选择,通话结束时都会心疼地嘱咐老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这样才能干好工作,教好学生。
2019年8月,安徽省“组团式”教育**招募志愿教师,姚辉主动申请并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一名**教师,赴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支教。
去年暑假,姚辉去了新疆和田地区,看到边疆艰苦的生活环境和落后的教育质量,萌生了支教的想法。入藏前,为了应对“高反”,姚辉做了大量“功课”,但“高反”比想象的严重得多。
一下飞机,一系列高原反应接踵而来。姚辉同行的一位教师,由于强烈“高反”,引发肺气肿,被紧急送到四川成都一家医院,修养一个月左右回家了,提前结束了**工作。
姚辉支教的是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平均海拔近4000米,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高反”几乎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挑战,血压升高、脉搏加速、胸闷气短、常流鼻血、严重失眠、记忆力下降……快走几步就会喘不过气,难受得捂着胸口蹲在地上;早晨起床,一团团的凝血块塞满鼻腔;不小心感冒,就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姚辉努力克服高原自然条件带来的各种不适和心理上的恐慌,快速调整身份,适应新的角色,迅速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作为骨干教师,姚辉担任高三3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一周共有20多节课。由于低压、缺氧,他经常在课堂上“停下来,喘口气,再继续讲”。
每次下课,姚辉都会赶回办公室“补充”氧气,恢复体力。与在亳州一中时相比,他在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承担的教学工作量是之前的两倍,如果考虑“高反”影响,工作强度更大。而且天气越冷,藏区氧气越稀薄,对身体影响越大。
饱受“高反”折磨的姚辉也想过放弃,但每次这样想时,他都会悄悄回到教室,看着同学们求知若渴的脸孔,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会瞬间化成暖流在身体里流淌。作为一名**教师,他要把山南的每个学生教育好,才能对得起家长的期盼。
学生心中的“云丹加措”
2019年8月,安徽省共选派20名教师支援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但化学教师只有姚辉一人。
进入教学岗位之后,姚辉发现,藏区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尤其是理科知识,甚至连当地的化学老师水平也很有限。他深刻地感受到,地区差异对教育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教师就是为这个使命而来的。
改变从沟通开始。姚辉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与藏族学生的交流障碍。为此,每周日上午他都会参加学校组织的藏语课,学习基本生活和工作用语,像“你好”、“再见”、各种称呼等简单词语现在已经不在话下,拉近了他与学生们的距离。
学习目标和学习习惯是提高成绩的“法宝”。姚辉经常在课堂讲成功案例,有时还会把自己原先学生的成功经历讲给山南学生听,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为了让学生们听懂、学会、弄通,他把一个个化学知识点分解讲、反复讲、来回练,虽然教学方法简单,课程进度慢,但学生们都喜欢上了化学课。
**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生,还要教好“老师”。姚辉一有空就去听当地老师的化学课,发现他们做起复杂的题目很吃力,而且对高考范围把握不准。针对这些问题,姚辉借鉴亳州一中的教学经验,组织当地老师做近三年的高考试卷,并把近年来的化学考点罗列出来,有针对性地备课和讲课。
姚辉还和安徽省“组团式”教育**团队里的其他教师自发组建起一支队伍,开设“学习加油站”,利用双休日时间,无偿地为学生答疑解惑、补差补缺。每到双休日,姚辉就为学生进行辅导。
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姚辉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利用周末时间,为绩优生“加餐”,为后进生“加油”。高三学生课后作业多,但他总能做到及时批改并进行讲评,让学生做到“问题不过夜,天天有收获”。
“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四季穿棉袄”。这看似诙谐的顺口溜,却是西藏环境的真实写照。但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却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格桑花,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愈狂,它愈挺;雨愈打,叶愈翠;太阳愈暴,开得愈灿烂。它既是藏族人民自强不息的性格体现,也寓意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在姚辉看来,每个藏族孩子都是一朵“格桑花”,作为园丁,他要把班上的所有“格桑花”都栽培好。
生活中,姚辉尊重和理解学生,积极帮助学生克服考前焦虑,学习中,他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所带三个班级成绩在学校月考中均名列前茅。同学们热情地帮他取了个藏语名字“云丹加措”,意思是“知识的海洋”。
把山南当成“第二故乡”
高三年级教学任务繁重,姚辉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中午忙到一点才能下班,晚自习又要上到10点才能结束。每天还要克服身体的诸多不适,以及对家人的牵挂。面对重重困难,姚辉一直坚守着,只因为心中的一个信念“为教育而来,为高原而生”。
支教期间,姚辉帮扶了一名其他班级的高三学生。这名藏族学生今年19岁,父母离异。由于他家距离学校有五六百公里,所以吃住都在学校。每到周末,姚辉都会邀请他到自己宿舍,为他做饭、补课,帮他购买生活用品,渐渐地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姚辉被男孩的善良和单纯感动,从他身上,感受到了藏族少年身上特有的气质。姚辉说,他们与内地少年没什么区别,只是生存的环境不同,接触的事物不同,造成了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因此他鼓励学生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多去内地看看,多了解外面的世界。
每次交流谈心,姚辉都能感受到,藏族学生对内地是充满好奇的,这成了他们交流的重要话题。姚辉会向学生们详细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发展变化和成就,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还会介绍国家对边疆地区的帮扶政策等。
2019年9月,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教育厅厅长李和平赴西藏调研。当他来到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慰问时,亲切地握着姚辉同志的手说:“你们尽管进藏时间不长,但我看到了你们和藏族同胞一样的肤色和同样的情怀,是你们用生命在工作。”
电影《我的喜马拉雅》剧组来山南二高举行座谈会,姚辉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剧组对他们的评价,“你们忍受住孤独,顽强而坚忍地留在这天寒雪冽的热土上,如同格桑花一般扎根祖国雪域边陲,致力于祖国边疆的教育事业,你们和剧中的卓玛和格桑两姐妹一样伟大。”
因奉献而留守,因感动而坚守。姚辉说,“付出就有收获,坚持就有奇迹。我把山南当成第二故乡,再难、再累,都要挺着腰杆向前走。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砥砺前向,圆满完成支教任务。”
(记者
李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