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2013年以来,市住建委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尊重、五统筹”战略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城市双修”为抓手,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综合承载力进一步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显著提升。
近五年工作回顾
2013-2017年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约2319亿元(含建制镇)。全市(含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末的83.63平方公里扩大到2017年101.76平方公里,增长了21.68%。城市道路总里程达到750公里;绿化面积达4490公顷,增加841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4.7%;供水管网达651公里,增加265公里,用水普及率达100%;污水管网达667公里,增加278公里,污水处理厂11座,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天然气供气管道达374公里,用气人口达13.2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2年末的46.8%提高到53%。“十二五”城镇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
完善交通组织。205国道和梅林南路建成通车,文峰桥建成、梅林桥贯通,中心城区“一环三片”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桃花岛节点改造、黎阳桥建设步伐加快,跨江通行系统进一步完善;新建、改造提升黄山路、齐云大道等32条道路;贯通仙人洞南路、新园西路等断头路,中心城区交通环境全面升级。
改善人居环境。完成新安江上游综合整治项目建设,滨江生态效益全面升级;围绕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开展水体生态修复,全面实施控源截污,治理沿江排污口102个。加快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完成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和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污水设施提标升级,进一步提升新安江水资源环境。实施中心城区绿化提升工程,均衡布局公园绿地、拓展绿色空间,完成江心洲广场、戴震公园、屯溪公园等一批公园广场提升改造;开展人行道绿化提升PPP项目,提升改造中心城区28条道路和28处节点绿化,着力提升城市绿化建设品位。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完成“三小”改造174个、老旧小区改造171个,完成15个地块35.2万㎡棚户区改造。
保障城市安全。治理完成齐云大道等17个城市易涝点,实施排水防涝三年行动。新建改造水厂和老旧管网,推进备用水源建设,保障供水安全。完成地下管线普查及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10公里,完成迎宾大道综合管廊,新城区综合管廊快速推进。持续开展瓶装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规范燃气安全管理。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改造新潭梅林湿地公园海绵城市、占川河海绵城市等,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积极争创联合国人居奖城市。
完善城市功能。建成昱中花园等停车场,引进社会资本实施老卫校操场、原长线局等地块公共停车场建设,分批推进路内等公共停车泊位委托管理。屯溪城区建成运营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推进城乡统筹。五年级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0630户,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92个;深入改善农村环境,五年来建成垃圾中转站30余处,配备清扫车辆2392辆,率先通过升级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考核。
今后五年工作谋划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2018-2022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完成2500亿元(含建制镇),较上个五年增长7.8%。全市(含县城)建成区面积2020年末预期达到110平方公里、2022年扩大到11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2020年末预期达到75平方公里、2022年扩大到77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20年末预期达到56%,力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6%,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优化城镇发展格局
依托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战略平台,扎实推进“四创一建”,即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抓手,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创建城市特色风貌、创造城市优良环境、创优城市管理服务,着力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进一步优化市域空间布局,中心城区(屯溪组团、新城组团、岩寺组团)形成“一环三片”空间格局,中心城区首位度显著增强,综合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进一步提升;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休宁县城和歙县县城为两翼的市域南部城市组群;拉开县城框架,按中小城市定位,大力推进县城老城有机更新和新城建设,产业化一体发展,增强集聚辐射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和生态安全空间保护,促进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把握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契机,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现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五城联创”目标。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处置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能力;大力推进全域环境整治,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人居和发展环境。
交通设施。抓好道路交通大循环(百鸟亭路改造、商山路、迎客松大道、轩辕大道等)、微循环建设(黎阳桥、新安月桥、华山路下穿通道、滨江西路改造、佩琅东路改造、大位路、前湖路、紫云路、阜安路等),加强城际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城市互联互通;抓好城镇干道建设,提升城镇路网和公交站场建设水平,提高公交出行率,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城镇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实现低碳出行。
市政设施。加快城镇水源工程和供水(包括二次供水)设施建设,确保供水安全,城市自来水普及率保持100%。加大污水处理设施资金投入,污水厂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落实燃气安全常态化管理,进一步规范燃气经营行为;不断提高民用燃气普及率,稳步发展管道燃气。
综合防灾设施。加强消防站、消防栓、消防供水和消防通道建设,补齐历史欠账,提升消防安全水平,保障城市消防安全。完善城镇防灾避难场所和生命线通道建设,提高灾害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化水平,统筹推进人防工程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加强河道综合治理与城镇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大防洪工程管理力度,提高城镇防洪排涝能力。稳步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立综合协调管理机制,健全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有偿使用、运营管护等相关政策。
全面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实施城市河道、园林绿地、城市道路、建筑小区等系统海绵城市建设,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和水文化五个方面构建海绵城市建设体系;落实海绵城市管控制度,到2022年,城市建成区3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持续推进“两治三改”,切实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推进棚户区、城镇老旧居住区和城中村的改造与治理工作,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完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生态建设和城市建设深度融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到2022年,完成70%生态修复项目,在生态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