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花逐蜜养蜂人

来源:黄山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01 浏览量:10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汪小兵

几个月前,歙县溪头镇政府大楼前准备建广场的空地上来了一户养蜂的人,不知明年是否还能遇见他们。

那阵子,每天从早到晚,都可以看见夫妻二人在不断地忙碌着。一日,晨练后才六点半,我走进了蜂场。蜂场上所有的蜂箱堆成四个圆环形状,养蜂的夫妻俩站在圆环中挥舞着苍蝇拍打着什么。原来,他们是在打胡蜂(野蜂),因为这个蜂要吃养的蜜蜂,不打便会造成损失。借着这个话题,我们开始了交流。他说他叫叶文敏,是本地蓝田村人,20多岁起就一直从事养蜂业,已经30多年了。原先基本上都是他一个人在外闯荡,近10年来,由于小孩长大成人没有了羁绊,妻子便随他一起在外出打拼。

养蜂是个常年在外的差事,每年春节过后,叶文敏夫妇就开始外出准备,三月份动身到六安,然后到江苏高邮,采油菜花蜜;四月中下旬去往山东临沂、烟台一带采槐花蜜;五月至六月在北京长城一带采荆条花蜜,最远要到内蒙古,八月份回程;九月回乡短暂休息,进行蜂王更换,之后到屯溪的博村林场采茶叶花粉。11月份后百花凋零,回家进行休养。“因为那里的茶叶是不怎么修剪的,有大量的茶花粉可采,本地的茶叶修剪得厉害,花少,没花粉可采。”叶文敏感觉到了我的疑问,就进行了解惑。

养蜂的目的就是为了采花蜜酿蜂蜜。为了提高采蜜量,叶文敏夫妇都是拉着一百多个蜂箱,追着花儿跑,从南到北,走过四季。但是每年每个地方的花期都不是固定的,他怎么准确掌握开花时间呢?“我各地已经跑了多年,也交了不少朋友,每次出发前,都会电话联系他们,问问具体花期。”叶文敏说起这个还是很自豪的。“年年行程基本上很固定,一来二去,每个地方就都有熟悉的本地人了,也得到了他们不少的帮助,出门在外没有一些朋友怎么行啊!”

追花容易,但同时要带着几十个蜂箱实属不易。以前,先要联系货车,把蜂箱运到火车站,然后再由火车运送到下一个城市,到了当地还要联系货车把蜂箱运送到开花的地方,单单运送蜂箱就要花费好几天时间。叶文敏为了节省费用,没有雇搬运工,都是自己用扁担挑的。现在方便了,全国各地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一辆货车就能跑遍全国,运送蜂箱的车辆可以走高速绿色通道。此外,原先一些偏僻的农村现在都通了公路,货车可以直接开到山林田地间的蜜源地,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也许,很多人会羡慕叶文敏这种一直在路上的生活。“羡慕啥?我们又不是去游山玩水,睡在帐篷里,夏天热冬天冷,别提有多遭罪,但为了挣钱也没办法。不过有一点,因为养蜂的缘故,虽然常年睡帐篷野外,风湿病却没有。”这么多年下来,叶文敏早已习惯了这种游牧生活。

养蜂就是要赚钱的,叶文敏也是靠着养蜂这份事业来养活一家人的。他说,虽然养蜂比较辛苦,但收入也还是比较可观的。最初外出闯荡,从三四十箱蜂儿增加到现在的一百多箱,每年的收入也从几千到现在的几万,期间的付出局外人是很难理解的。养蜂也是个技术活,稍微不注意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全年下来赚不了什么钱,甚至亏本。叶文敏说,刚开始从事这个行业时,由于技术不行,一直都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养蜂的规模总是在六七十箱,相比较于同村其他养蜂户,收入算低的,每年所赚的钱也仅仅够养家糊口而已。但他是个肯学和不服输的人,靠着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得来的经验,他逐渐掌握了养蜂的技术,收入也自然而然提高了。成家后,妻子在家务农,而他一个人在外闯荡,凭着养蜂,上世纪90年代他就盖起了楼房,一家人生活得有滋有味……

叶文敏夫妇现在的养蜂事业走入了正轨,每年的收入也有个七八万元,这些钱大部分都是留给两个小孩的,留下一部分生活和扩展养蜂。“只要还能挑得动蜂箱,我就会把这份工作继续下去。”养蜂已经成了叶文敏生命中的一部分。他说着说着,放下手中的拍子,走向一个蜂箱,打开后抽出一块停满蜜蜂的蜂窝正在仔细地寻找着什么,脸上、手上并没有用东西遮盖。

“这里是我的蜂王培训基地,正在培育近二十只蜂王。”

归程中回望,叶文敏的妻子继续拍打驱赶着胡蜂,他换着蜂箱内的蜂王,晨光照耀中,叶文敏的脸上光彩夺目,眼中闪露着微笑,我知道那是对美好未来的希冀,那一刻,我又闻到了甜蜜的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