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汪红兴
汪用斌
文/摄
在皖赣交界“吴楚分源”浙岭北麓的莽莽群山之中,藏着一个小小的村落——梓溪,又名里梓坞。民国时期属婺源县浙东乡,现为休宁县板桥乡。
这是一个灵秀而典雅的村庄。潺潺的梓溪河,从山中塘坞、双源坞的绿海奔泻而下,在村中弯弯绕绕呈蚯蚓状,穿村而过,粉墙黛瓦人家散居两岸,十几座小木桥像是彩虹连着两岸人家。村民坐在小桥上休憩,一派闲适恬淡之景。400多年来,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艰苦简朴的山民生活。
梓溪村为典型徽州村落,汪姓聚族而居,为越国公汪华之七子爽公后裔,始迁祖仕威公为明代中期的汪氏七十八世。民国以前,村里几乎没有出过功名之人。民国时期,似乎是应了一句话“深山出贵子”,该村走出了一位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风云人物、著名法学家——汪新民。
徽商门第
酷爱读书
汪新民,初名志善,别号定庵。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生,自幼聪敏好学,性格文静,嗜好读书,在村中读私塾,平日喜欢书法,在他故居的书房墙壁内,至今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他当年习帖的书法作品。14岁时,与其兄逸民,到离家十多里地的海拔1116米的佛教名山——高湖山的经馆读书,从学于婺源名塾师余体先,专攻古文,如《史记》《左传》《古文观止》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都背得滚瓜烂熟,因此国学造诣很深,为他后来的进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汪新民家族为书香门第,教育世家。其父汪永祥是当地有名的徽商,主要从事木商,在杭州、乐平等地开有商铺,财力雄厚。汪永祥是一个开明士绅,为村里的族长,贾而好儒,比较重视教育,热心公益事业,他曾请人在村里办起私塾,贫困家庭孩子也能读书。他们家的祖训就是:忠厚传家宝,诗文训子孙。汪永祥生有四子:桂善、培善(逸民)、志善(新民)、宜善(泽民)。其中汪新民为老三。
当年,汪永祥本指望汪新民与一般徽州子弟一样读点书,然后做生意,接管他的店铺,可汪新民却不认同,执意要深造,而且要去上海读书。父亲不给盘缠,家中的姐姐、嫂嫂和他妻子变卖首饰,凑钱供他读书。他和邻近凰腾村的程裕周一道到上海,先进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学习。他虽然读书较迟,没学过英语,但他悟性很好,在很短时间内就学会了英语,成绩很快脱颖而出,在中学和大学里各跳过一级。
伦敦留学
委以重任
1931年,汪新民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法学院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被聘为南京文化学院第一院教授,旋向安徽省政府申请公费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1933年,汪新民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取得硕士学位。他在英国读书期间,以高票当选过留英同学会的理事,两年半的求学中,还担任了***驻伦敦支部执行委员,负责联络华侨,宣传抗日思想。
1936年他学成归来,因其学识渊博,立即受到重用,先后在抗日名将、***上将张发奎的手下担任少将军法官,荣膺少将军衔。回到家乡,父亲汪永祥在梓溪村内祠堂“五叙堂”内,为其挂匾,同时适值其兄逸民续娶妻,合宴志喜。汪永祥特地请戏班唱了一个星期的戏。当时盛况,同学程裕周先生曾做联祝贺:硕士喜荣归,雅量清心虚如竹洁如梅,是少将实是大儒,羡梓溪越国增光允颂鹰扬旌不朽;良缘歌好合,温情爱意重于山坚于石,属名门亦属望族,笑洞里刘郎重度预占熊梦发其祥。
抗日战争期间,他任第三战区文化委员会驻会委员,第三战区政治部主任秘书,第三战区政训班主任,第三战区将校训练团政治部筹备主任,皖南实业公司总经理等职。
“一颗心就是报效祖国,除了抗日,没有第二句话。”这是抗战期间,汪新民先生常说的话。有一回,汪新民所在地部队在浙江天目山开会,日军连连进攻,直逼山下,那时,大家一心只想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后来,所幸日军的攻势最终被阻止于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