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汪建国
1974年我曾在休宁东临溪镇工作一段时间,认识了漆工邹来富和他的侄子邹春松。我住在小旅店里,他们两家就在附近,伯父个子瘦长,人家都叫他“长子”,在屯溪木器厂做漆工。侄子邹春松干个体。邹来富每天骑着自行车来来去去,后面放个漆桶。个子高,自行车也高,惹人注目,屯溪很多人都知道他。他憨厚老实,不多话,干活是一把好手。邹春松的漆工活是跟他学的,是严师带徒弟。学的是圆木,方木是触类旁通的。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又善于琢磨,长进很快。这些都是他往后漆艺提升的基础。
后来邹春松招工到了屯溪漆器工艺厂木工车间,跟着车间主任郑灶发师傅干活,技术更规范了,郑师傅给了他很大帮助。现已90多岁,当年的二轻局钱局长前些日子碰到他,因钱局长曾在工艺厂蹲过点。他说起“当年木工车间有个临溪的木工手艺很好”后当得知面前人便是时,热情地一把抱住他,对他竖了大姆指。
走进邹春松家,东西有些杂乱。最醒目的是长条板上放着一排排石膏模型,圆的、方的、瓶样罐样的,大大小小,造型各异。我心里疑惑阿松可能是在制作什么?到了二楼,阿松正埋头给一个手镯样的圆环刷漆,一笔一笔,眼睛盯得紧紧的,动作仔仔细细。好久不见了,阿松还是那样精神饱满,只是胖了些。因为个子较高,身子骨还是挺健的,脸色红润,还像以前那样讲话带着笑。他拿起一个包着金箔的手镯,金光闪亮。我有点怀疑是足金的。他说,来不得半点掺假,如果是假的,成色就会黯淡无光,质量低下。他刷好后,把手镯挂在温箱里,下面铺着湿布,里面有温度计和湿度计,严格地掌控着温度。
我因为采访过漆艺的非遗传承人,有些直观感觉。一看这些产品,我委实吃惊不小。那些犀皮盒子和手镯与我在展览上看到的没有什么区别,圆润靓丽。颜色有些像虎皮,橙红色,那细小的五颜六色的图案像是在流动,精美华丽。他跟我说,这些产品颜色图案事先在心里有个数,在制作时使用什么原材料,用什么手法,有个效果的预期,但不能完全人为控制,比我们预想得还要生动、绚丽。出乎意料的梦幻色彩是漆艺的神奇所在。
阿松跟我讲了他的家庭是四世漆艺传人。他的太爷爷邹信八(又名邹长生),当年就是休宁一位有名的漆匠。阿松至今仍珍藏着他太爷爷一百多年前使用的漆器工具,有几十样。他仍当宝贝收藏着。
阿松在木工车间工作时间不长,1980年调到漆器车间协助徐天赐主任工作。当时漆器车间任务重、压力大,人手不够。1979年日本客人参观工艺厂,重点是漆艺,对徽州漆艺大加赞赏。厂里漆艺名气也更大了。漆工辛苦,当时又没有防护工具,手弄脏不易清洗,生漆容易过敏,最容易肿眼泡。如果生起漆疮来,奇痒难耐。有些人不愿做漆工。当时漆器车间有两大名人,一个是让历史上失传的“脱胎金狮”重放光彩的徐丽华,一个是“楚漆国手”俞金海,正在继续攻关失传百年以上的非遗珍品“漆砂砚”和“菠萝漆”。俞金海见过阿松的油漆技艺,觉得他漆工、木工都会,技术全面,向厂里推荐把阿松调到漆器车间来。他二话没说,服从组织安排。
漆器车间除生漆,最主要的原料就是桐油了。他和徐主任一起熬桐油。熬桐油可是个技术活,分坯油和明油,它们不同的用法,熬制也就有不同的要求。阿松有一种很简便的祖传鉴别熬制程度的方法,所以桐油熬得好,漆工用起来满意。阿松也趁这个机会向两位大师学习。学习徐师的“脱胎”技术,捉摸如何精益求精。配合俞金海的攻关课题,学习俞金海的精湛技术,和他探讨“漆砂砚”的配方。有些苦活累活他也帮忙俞金海做,如开始收集砚砂。先要冲洗磨砚机磨下的砂土,上面的浮泥要清除掉,经过反复多遍才能捞到纯净的砚沙。制作成功后,曾送著名画家赖少其试用,赖少其评价是“功同天造”。但也提出砂粒粗糙了一些,墨磨损得厉害。他们又在“砂”的精细上下功夫,做得更细腻匀称。
阿松在漆器车间工作半年,因为为人处事正派,脑子又灵活,被厂里调到供销科工作,后任了科长。他没有离开漆艺,供销工作仍要对外介绍宣传漆艺产品。他还继续精心为俞金海购置符合规格要求的金刚砂。
阿松退休后就潜心从事漆艺创作。他陆陆续续拿出印盒、手镯、手饰盒,茶碗、茶壶、糖罐等成品展示,让我应接不暇。有只银边碗很显眼,碗边和碗底都包着银边。叫双银边脱胎碗。阿松用他做的模具演绎给我们看。银片定型后才包卷上去。碗肚也有起伏,姿色优美,别具一格。成品有好几个糖罐,样子有点像茶叶店的锡罐,我看到一个犀皮糖罐上红光烂漫,飞金大开片糖罐、朱砂暗红晕糖罐,暗红色中呈现出深深浅浅的光晕,像是红宝石那样晶莹剔透,美轮美奂。
阿松拿出几把茶壶,这是他仿制的曲壶。曲壶是中国宜兴紫砂制壶大师汪寅仙的作品,已由台湾某博物馆收藏,价值60万。这把茶壶是棕色的,中间两边像张开两个翅膀,壶嘴像鸟头。特别是上面那个柄绕了一个大环。阿松说,这把茶壶最难做的是这个柄。要使它既能弯曲,又不会折断。他从好几种材料中精心挑选坚韧柔性的品种,结合实验,获得了成功。阿松准备改制成一把鸟壶,定名为“漆仿紫砂曲壶”。他仿的曲壶大大小小,颜色不同的有好几把,制作已经是非常熟练了。阿松特别在脱胎技术上有新的突破。
这五、六年他每天早上从屯溪到临溪工作室,中午简单地吃个便餐,很晚才回家。要不断研究改进方法才能奏效,如他使用的生漆就有七、八个省的,每个省的漆都有它的特点,如何把它们的特长发挥出来,加以应用。一位国家艺委会委员、全国鉴宝专家、陶艺大师关宝琮看了他的作品说:“想不到你能做成这样好的漆艺精品,这只能在展览和鉴宝会上才能看到。”阿松去年才提出申请漆艺非遗传承人,已被市里评定通过,命名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是祖辈的匠心匠艺,也是时代的期许,我相信他在漆艺创作上将会增添更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