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市民医院的四任院长(四)

来源:黄山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01 浏览量:10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韩加宁

第四任院长庄瑞源(1917—1977),福建晋江安海人。从医为业,嗜好文学,有建树。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17岁从厦门鼓浪屿英华中学初中毕业,先后考取上海工部局华童公学及同济大学高中部德文预备班及高中。1937年秋,升入同济大学医学院至1942年毕业。于学校附属医院实习内外科后,即来皖南服务于屯溪市民医院(现黄山市人民医院前身),于1944年夏离职。1943年8月,任在屯溪复校的私立上海法政学院生理学教员两学期,同时自设诊所,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1月,赴合肥任安徽省卫生事务所医政课长,同年底,奉派至省立屯溪医院任院长兼屯溪市民医院院长,至1949年4月,复兼代安徽省第一卫生工作队队长。1949年5月,辞去院长职。新中国成立前夕,庄瑞源通过了安徽省卫生厅的选拔,获得公费赴美留学资格。因种种原因,最终放弃此次机会。1950年,他在老师(解放前为中共地下党员)的推荐下,参加了中国人民***,任南京军事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内科主任、副院长。1958年,任北京309医院内科主任、副院长。1962年,调至徐州的中国人民***陆军88医院(后迁往山东泰安)。1977年1月5日,因患肝癌去世。

作为文艺青年,庄瑞源成名较早。在同济大学医学院读书期间,他在萧乾编辑的《大公报》副刊、黎烈文主编的《申报·自由谈》上发表许多散文、小说。抗战时,他随校先后迁往赣州、桂林、昆明,作品散见于《文艺阵地》(茅盾主编)《中原》(郭沫若主编)《现代文艺》(王西彦主编)及西南、东南一带报刊上。

1939年,庄瑞源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同年,在香港初晤萧乾,巴金在座。萧乾向巴金推荐这位文坛新秀。巴金为庄瑞源编选的散文集(收散文11篇),列入《文学丛刊》第6辑中,于1940年初出版。之后,在文艺界前辈郑伯奇、朱雯等的扶持下,陆续出版《乡岛祭》(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合集)《穷巷之冬》(短篇集)《生—远景》(散文集)《孤独者的灵魂》(短篇集)《贝壳》(散文集)等。《生—远景》为其代表作。

唐弢在《抗战以来的杂文和散文》中对庄瑞源作品评价道:“如果有人问我,《贝壳》集的作品是不是有色彩?我将毫不迟疑地回答:是蓝色,像海水一样的蓝色。是不是有声调?我将毫不迟疑地回答:是跌宕,是海一般跌宕……庄瑞源的散文是海。”

庄瑞源不仅创作成果丰盛,且醉心于编辑出版事业。抗战期间,与黎丁、林蒲在桂林创办今日文艺社,编辑出版“今日文艺丛书”14种,均为进步作品。

1943年,庄瑞源在屯溪行医之余,创办新生出版社,编印“新生文艺丛刊”(第一辑《暴风雨》);停刊后,又办“新生文苑”。但遗憾的是,目前无法获得他在这方面的史料,包括他与屯溪本地文艺界交集的情况。庄瑞源英语水平很高尤以德语为最。解放后,在繁忙医务之余,先后译出美国约翰·李德的《革命的女儿》、德国安娜·西格斯的《死者青春长在》、波兰普鲁士的《傀儡》等。参与翻译了《保卫和平》译文结集中的阿尔美尼亚作家土尔孙·扎得的《人民的友谊—和平的保障》一文;参与翻译了克劳塞维茨的传世名著《战争论》。

1990年6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现代卷》收录了庄瑞源的《五月的船》。

庄瑞源还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

其妻程慧华,绩溪人。她随庄瑞源到屯溪,时任省立屯溪医院事务员。1956年,时任南京第六中学教员的她被打成右派,因不堪受辱而自尽。她与庄瑞源共生育了四个子女。1959年,庄瑞源再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