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朱秀英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在他看来,“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和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重要标准就是看其如何面对自己的传统,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率先垂范,学点国学,涵养底蕴文气、善养浩然之气,才能在新时代更好地理解、传承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一)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构建领导干部的道德防线
儒家经典作为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领导干部在国学学习中首先要学习的内容,在儒家经典《大学》中,开篇便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论语》中孔子反复强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一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领导干部可以在对儒家经典的学习中了解这些道德准则,并通过这些构建自身的道德防线,这样就可以保证领导干部在工作、生活中不会出现道德性质的错误。《论语·为政篇》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讲的就是以道德教化为原则的从政手段,这种手段虽然不能完全适应我国依法治国的现实需求,但其本身的内涵能够起到提高领导干部官德修养的作用;而在《诗经·小雅·节南山》中提到的“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俱尔瞻”更是强调了为政者官德修养的重要性。领导干部在《四书五经》这类儒家典籍的学习中触类旁通,就能够对自身的官德修养进行反思,进而提高自身的官德修养,构建起道德防线。
(二)通过史家经典洞察人心权谋提高领导干部的用人识人能力
《新唐书》:“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战国策》:“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国有史,县有志。历代统治者修前朝之史,主要目的就在于“资政”,即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服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政党。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只有深刻了解过去,才能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充栋的史料,足够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到可资借鉴的范本。《左传》为解释《春秋》而作,重记事,有着鲜明的道德政治倾向,记述战争,精练严密;刻画人物,神形毕现。它强调正义、秩序、伦理,有“民本”倾向,成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史记》堪称“史家之绝唱”,它“不虚美,不隐恶”,不以官职、地位为人选标准,游侠、商人、医生等等全有收入。在为人物作传时,司马迁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叙述之中,爱憎分明,尤其是“太史公曰”的评论,显现着人性的光辉。
领导干部在国学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对史家经典的学习,提高自身洞察人心权谋的能力,以此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提供服务。
(三)通过百家经典保持领导干部的身心健康
据相关权威机构调查表明,我国领导干部中有95.6%的人群经常会感受到压力,有51.8%的人群认为自身的压力很大,这种压力造成了很多干部出现心理疾病,所以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中,领导干部可以通过对道家经典的学习,以道家思想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道德经》中提到的:“静为躁君”“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等内容都是道家对清净的解读,这种解读号召人们静下心来,通过思考回归本我,这样就能够使干部身心恢复到正常状态,以更好的精力投入工作之中。健康人格是整个社会的需要,是每一个生活在当代社会中的人的追求。健康的人格需要以积极的人生观与合理的生活理念为根基。在塑造健康人格方面,作为民族永恒财富的道教、佛教经典,拥有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和实践体验。
(四)通过文学艺术的学习提高领导干部文化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领导干部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种国学经典的学习外,还可以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宋代思想家张载认为读书能够变化气质。博大精深的国学,为党员干部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品质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国学中的古典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英雄气概,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苍凉,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超凡脱俗,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正直清逸,更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节操。这些名篇经典能够以强大的感染力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陶冶人的情操。同样,中国的书画艺术,也以其含蓄隽永的风格和淡雅清新的意蕴熏陶人的心灵;中国的戏曲,以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方式和手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文学艺术经典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领导干部培养高雅的情趣,提升人格魅力。
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今天,领导干部不能轻易丢掉自己的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加强我们的官德修养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