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草堂食堂

来源:黄山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01 浏览量:10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飞机在跑道上行驶,加速、再加速,一飞冲天。透过舷窗玻璃,路灯从一盏盏、一排排,直至一片片,整座城市像灯火通明的沙盘,如梦似幻……与天空平行的视角窥探世界,我的心情也是复杂的,归心似箭又若有所恋,一是因为课程紧凑,来不及细嚼这里的历史、人文、自然;二是这座城有我挂念的人,每次也是眼前这应接不暇的景致陪着踏归途吧!

原来只听说过,这是一座很少见到太阳的城市,我将信将疑,待生活在此,发现是确凿无疑。十个不长不短的昼夜,只离开的前一天,才发现久违的阳光是那么耀眼,似水洗过的湛蓝天空也一扫之前的阴沉、浑浊。虽然此次学习之旅简单得只能用学堂、草堂、食堂来概括,却也简单充实,记得抵蓉第二日,我便驱车去了一所学堂,远远看见长廊里候我的熟悉身影,内心稍许激动,一路小跑过去。朋友穿件薄棉袄、背着书包、踏着运动鞋,简单清爽的装束,微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我们走出西门,想去对面的闹市,却发现过街天桥因修建轻轨暂时封闭,需绕过很长一段被施工围挡分隔的道路,再经十字路口方能到达。朋友尴尬地笑:“我好几个月没出来过了,这是什么时候拦起来的!”没敢过多叨扰,便作别离。

第五日,我只去了一座坐落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历代后人为纪念一位诗人所建因背诵过诗人亦诗亦史、触动人心的作品,遂将1200多年后的这次拜谒当作对他的尊崇,当人文精神与自然景观融合起来,就不仅仅是几间茅草屋那么简单了。诗人于公元760年春天开始居住于此,765年离开,短短5年,留下200多首诗,这些流传至今的诗篇赋予了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亦作于此。在大风破屋,暴雨滂沱,屋漏床湿的夜晚,诗人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即便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我想自己是有广厦千万庇寒士的愿景,却缺乏“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之勇气。

有人说辣是属于这座城市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看来,用大食堂来形容更为贴切。放眼望去,不论在繁华大道,或是街头巷尾,甚至郊外的环城公路上,都随处可见各种美食,让你从天亮吃到天黑,从暖春吃到严冬。不说担担面、龙抄手、钵钵鸡、麻辣兔头、砂锅串串,也不提水煮鱼、回锅肉、辣子鸡、麻婆豆腐、鱼香肉丝,单是一口火锅就出神入化。随时随处飘入鼻中的麻辣鲜香,会勾引得你直咽口水。全国火锅品种都差不多,不同之处就在这火锅底料、涮菜品种和操作时间,新鲜的毛肚、黄喉、百叶、鸭肠,长箸夹上一条,放进浓香沸腾的红油锅里,抖抖手腕,只需几秒便可蘸起香油、蒜泥、葱花拌匀的调料,一口下去,瞬间头皮到尾椎如电击一般,炸开了你的细胞、撕开了你的胃口、巴适了你的骨头、舒张了你每一个毛孔。好客的主人也不讲究,不管你愿不愿意,舞起自己用过的长箸,捞起锅里翻滚的涮菜,夹入客人碗中,你也只能入乡随俗食指大动,好一个酣畅淋漓。我纳闷红油无论如何翻滚,麻辣鲜香依然层次分明,金红色泽照旧鲜亮如初,浇在再普通的食材上也顿时活色生香,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把一锅红油雕琢得如此精致、贴心、温和。

飞机冲入云霄,这座城也离我越来越远,窗外,只有机翼的灯光不停闪烁,于漆黑夜空刻画出时空的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