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基层党建“黄铺模式”研究

来源:黄山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01 浏览量:10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安徽省潜山县黄铺村党建成就吸引了中组部、安徽省委组织部、安庆市委组织部三级组织部门的关注。省委书记、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长三位省委常委对黄铺村党建汇报材料作出了批示。李锦斌书记批示:黄铺村坚持以党建促发展,践行新理念,选准“当家人”,用活“传家宝”,引领新风尚,走出了党建引领发展的“黄铺模式”。这一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党建与发展相融共进的强大力量,为我们推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村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研究黄铺村党建的成功经验,对促进安徽省基层党建具有重要意义。

负债累累,矛盾重重,人心不齐是黄铺村成立之初的真实写照。黄铺村2005年由原牌楼乡棋盘村、古井乡百萝村、黄铺镇黄铺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21.5平方公里,辖64个村民组,1812户、7238人,并村后组建村党委,下设4个支部、15个党小组,共212名党员。村集体负债149万元,没有任何经营性资产,召开党员会议都需外借会场,在第一次选举当天,债主到选举会场要债。大部分群众对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并没抱太多期许。

基层党建的成功让黄铺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黄铺村现有油茶、瓜蒌、花卉苗木等多经农林基地8500亩。村集体固定资产2300万元、经营性资产11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28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9800元。建成10个美丽乡村示范点,覆盖全村三分之一的自然村落,并串连成线、由线及面、逐年推开,是全县两个美丽乡村“精品村”之一。

各项制度务实完备,执行到位。黄铺村建立“四个一”的民主议事机制、最严格”的村干考勤制度和“看得懂”的财务公开制度。每届拟定工作思路、每年制定工作计划、每季召开党员会议、每月召开组长例会,对村内重大事项充分发扬民主,征求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组长意见,议定事项一件一件抓落实,定期向村民代表和党员群众通报。每天上午8:00上班、下午5:30下班,迟到1分钟罚款5元、迟到5分钟罚款20元、迟到半小时计旷工。在会议上、公开栏中,对村级财务收支,以一笔一笔流水账的形式进行通报,让党员群众监督。

“新一届村班子还是想干事”悄悄在村民中传开,村“两委”得到了党员群众的信任,大家的心走到了一起,凝聚力慢慢增强,发展思路也渐渐清晰。

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张居正认为“盖天下事不难于立法,

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

而难于言之必效”。无论是最早的练习簿签到、签到簿签到,到如今的上班打卡制度,黄铺村考勤制度的执行力有目共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选好党支部书记,没有一个好带头人,就带不好一班人。”王绍南书记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各项制度。有次早晨急着去工地查看进度,来不及去村里签到,等和工头商量完事情回到村里,已经迟到了16分钟,王绍南同志二话不说,立即表示按照规定扣除20元工资。王绍南是有意而为之,只有自己率先垂范,才能让制度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才能把大家的心合到一处。黄铺村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上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2006年,村“两委”开始探索做活丘陵岗文章,先后引进和争取千亩雷竹基地、千亩长江防护林基地、千亩樱花基地三个项目。村“两委”转换思路,变服务协调为主动参与,基地由村委会出面统一征收、统一采伐清障,净地交用。三个月的时间,村干每天从早晨5点忙到晚上11点,为村集体创收70万元,掘得并村后村集体的“第一桶金”。

2007年,黄铺镇计划自建工业园区,选址过程中,黄铺村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园区落户在黄铺村。村“两委”一班人不分日夜,户户上门,组组开会,很快完成了起步区800亩的征迁任务。由于园区建设启动资金短缺,黄铺村又主动承接了园区首期主干路网基础土方工程,镇里以土地置抵工程款,村“两委”还是自己上场干,工程单包,利用置换的土地集中承建3000平方米的安置房,彻底还清了并村债务,实现了集体盈余。实际行动和实在成效赢得了群众信任,换届选举村“两委”干部都是高票连任。

立足实际,以绿色发展的理念打造特色产业。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发展理念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黄铺村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境内山场平缓,水田分布在小山岗之间,责任田到户后,农户所承包的田块穿插交错,种植品种不一、效益不佳,农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黄铺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发展绿色产业上出思路、想办法。在环内美丽乡村建设区,由锦绣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打造“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特色花果园,先后发展花卉苗木、大棚疏菜、瓜蒌、油茶基地3100亩。在环外现代农业发展区,由村集体引导大户规模流转,打造“机械化、特色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先后发展水稻、油菜规模化基地5000余亩。截至目前,全村耕地全部流转到大户经营,山场流转规模达到8000亩,绿色产业正在向全村每一个角落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