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本报记者
祁
俊
正值层林尽染的初冬时节,黟县柯村镇湖田村的汪腊苟每天往山上跑得更勤快了,他一边照看山场,一边认真地喂养羽翼日渐丰满的200只黑鸡,心里充满希望:“村扶贫工作队根据我家的情况给我鸡苗发展养殖业,去年试养了一年效果还好,今年有了经验,到年底收入就更好啰。”
在全市,像汪腊苟这样的贫困户还有不少,近年来在“一户一策”精准扶贫帮助下,一批贫困户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在大家的支持下正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社会发出了动员令。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六看六确保”和“七个不落、一个不少”要求,着力开展贫困村提升行动、“十大工程”提质行动、贫困人口“扶志”行动、扶贫队伍和帮扶工作“强基”行动,探索出了具有黄山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数据显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共有68个贫困村出列,所有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万元以上,累计5.3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14960户39176人。2016年我市在省级脱贫攻坚考核中获得“好”等次。
精准识别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期间最大的民生工程:截至2014年,我市共有贫困村153个,精准识别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43万人,让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事关黄山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从中央到基层,层层立下“军令状”,党委政府庄重承诺:“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这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不仅仅就扶贫而扶贫,而是要把扶贫攻坚与发展相结合,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探索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精准扶贫,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找准‘穷’根,盘清家底,摸清底数,对症施策。”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求,“唯有念好‘精准’二字诀,方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精准脱贫,进而实现全市人民共奔小康的宏伟目标。”
围绕“六看六确保”,全市各地突出扶贫对象精准,确保目标数据真实。各地把精准作为“生命线”,牢牢把握“遵循标准、逐户核查、公示公告、分级确认、动态调整”的原则,在精准识别中立足“五看”: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家里读书郎,五看有没病人卧在床,认真落实“两该两不该”(即是否存在该进未进、该出未出,不该进的进、不该出的出情况)要求,查准核实扶贫对象,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做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确保符合标准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标准的一户不进,为“定点滴灌”精准扶贫提供可靠依据。目前全市贫困人口均已建档立卡,近年来累计核查清退不符合建档立卡标准12574人。
精准施策
153个贫困村分布在二区四县,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一个模式“打天下”,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精准扶贫路径,才能把扶贫脱贫工作做实,做出成效。
在摸清底数的同时,全市各地突出措施到户精准,确保政策落地实。我市先后出台了财政支持脱贫攻坚、特色种养业、金融、就业、水利建设、生态保护脱贫等“1+N”政策体系,制定《脱贫攻坚扶持政策工具箱》,根据致贫原因、家庭人口、主要收入来源、住房条件等实际情况,建立扶贫对象和需求、扶贫目标和时限、扶贫措施、扶贫责任“四项清单”,确保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在休宁县汪村镇田里村石屋坑,这个昔日沉寂的革命老区近年来备受瞩目,除了发展红色旅游,还有日益红火的泉水鱼养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这个偏远的山村。“发展泉水鱼是田里村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的一个项目。”汪村镇主要负责同志介绍说,为改善田里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共投入扶贫资金近200万元,同时整合其他建设资金实施了基础设施、红色旅游及产业扶贫三类建设项目9个,田里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庄环境不断美化,特别是石屋坑红色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每年都有很多人来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感受优美生态环境,品尝美味泉水鱼,而田里村人均纯收入也大幅提高。正是由于这些精准实在的帮扶举措,让一批贫困村搭上了脱贫快车。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扶贫项目3652个、完成投资5.48亿元,同时整合各类资金68亿元用于扶贫开发。今年编制的“十三五”扶贫开发计划中,摸排编制153个贫困村扶贫项目2385个、总投资6.2亿元,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社会事业等各方面。目前已累计实施596个、完成投资1.4亿元。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精准脱贫要求做到不剩一户、不落一人,扶持贫困户选择增收的路子、帮助贫困农民掌握致富的招数要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及当地的实际相符合。”市扶贫办负责同志说,党委、政府扶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也是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
目前我市按照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的原则,因地制宜在贫困村开展了旅游、电商、光伏等新业态产业扶贫试点,调整优化贫困地区产业结构,支持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让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精准帮扶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市将特色产业扶贫作为首要任务,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多渠道探索农民增收、村级增收等模式,做到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不断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形成了具有黄山特色的扶贫之路。
“我们以前是农民,现在叫股东,今年水稻丰产,年底就有分红了!”黟县碧阳镇钟山村脱贫户汪茂云站在家门口,望着收割机忙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16年,该村田川区域开展土地股份试点改革,由黟县有农公司牵头入股,116户农民以土地入股,村集体以管理入股的方式成立了全县首家以土地入股方式组建的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社——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田川分社。对于患有大病且丧失劳动能力的汪茂云来说,这是件大喜事,她将自家3.7亩抛荒地和县扶贫办给予的扶贫资金折合入股了合作社。“没想到不用种田了,还有分红。”汪茂云去年年底拿到分红2663.3元,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在此基础上,今年,黟县通过面向贫困村注入扶贫资金等方式,组建了“村集体+贫困户+有农公司”的“农友农机服务股份合作社”,全县所有13个贫困村,每个村利用10万元扶贫资金入股,贫困户利用小额扶贫贷款入股,合作社为有农公司5000亩基地和全县其他种植大户提供育秧、机耕、机播、施肥、植保、收割、烘干全流程的农机服务,目前合作社运作良好,预计收益率达10%以上。
扶贫开发是一场“大合唱”,需要政府、行业和社会齐心协力唱好“多声部”。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扶贫队伍和帮扶工作“强基”行动,确保责任到位精准。全市各地不断健全驻村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机制,市、区县共累计安排驻村帮扶干部1109名,621个有贫困人口村实现工作队全覆盖。全市党政干部共累计参与帮扶9.06万人次,帮扶贫困群众2.4万户5.69万人,协助落实到户项目2343个、资金6898.43万元。
在精准特色扶贫路径的引领下,全市上下以“十大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特色种养业扶贫、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发展商贸流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就业脱贫、教育扶贫、发展人才科技文化扶贫、健康脱贫、社会兜底脱贫、易地扶贫搬迁、道路申通工程、水利建设扶贫、贫困户危房改造,实施生态保护扶贫、金融扶贫、百企帮百村、万名党员干部帮万户行动等,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无论是哪种模式,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这场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脱贫攻坚战,全市上下正在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全力推进。
题图:汪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