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乡土文化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黄山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01 浏览量:10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近6亿中国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是村落,主体是农民,核心是文化。然而,随着城市化成为裹挟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巨大势能,农村对乡土的依恋逐渐消失,大量农村人去地荒,农村空壳化现象日趋严重。

农村空壳化的原因之一是人心离散、精英流失,究其根源则是传统乡村文化的消衰。近年来,作为徽文化的核心发祥地和中国乡村旅游的重要起源地,黄山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全域旅游,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徽文化精华植入乡土文化重构,以“旅游+”打通农村三次产业,吸引人、财、物、价值、眼光等要素回流。数据显示,2016年,黄山市接待乡村旅游游客3721万人次,占全市旅游总接待的71.74%;乡村旅游总收入263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58.43%。截至2016年底,黄山市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4个,有188个行政村从事乡村旅游接待,超过10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人均年收入超8000元。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黄山市率先探索把村史馆建设纳入乡土文化重构的重要环节,作为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的重要内容,作为保护自然风貌、延续文化传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村史馆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紧密结合,与传承徽州文化、促进乡风文明紧密结合,制定村史馆建设规划和资金奖补政策,推进古村落各种信息的记录、收集和整理,分期分批开展村史馆建设,搭建彰显“乡味”、体现“乡土”、展示“乡风”的重要平台。如今,村史馆不仅成为外出村民返乡时体验“乡俗、乡情、乡景”的重要场所,还成了游客追忆和感悟“乡恋、乡思、乡念”的理想去处。

徽州乡村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重构徽州乡土文化,加快振兴徽州乡村,可考虑从以下三方面综合发力、协调推进:

一是倡导乡贤回乡。乡愁是凝聚乡村社会的重要文化基因。千百年来,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徽州人,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最后都被乡愁牵引,或衣锦还乡,或叶落归根,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乡民树立了榜样,成为道德教化的楷模,成为古徽州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当今,有许多黄山人在外工作,可倡导退休的黄山籍官员、专家、学者、商人回乡安度晚年,以自己的学识、专长、资金、人脉等资源反哺桑梓,延续传统乡村文化的文脉,构建农村内在的文明生长机制,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二是吸引市民下乡。黄山市山清水秀、人文荟萃,交通便捷、宜居宜业。近年来,全国各地有许多城里人落户黄山市乡村,置业兼顾创业,参与乡村民宿、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等产业。黄山市可出台优惠政策或激励措施,吸引各地城市居民到辖区的乡村养老或创业。

黄山市在发展全域旅游的同时,可依托星罗棋布的环境友好型乡村景点,发展健康养老产业,使全景黄山变成一个大的养老院。可创新机制,搭建城乡物权置换平台,鼓励城市退休人员用城里过剩的房子置换乡村农民的房子土地,既让城市老人在农村养老享受田园风光,解决上下楼不方便等问题,也让进城务工的农民缓解买不起房、租不起房的困难,让跟随父母进城的农村孩子享受城市的教育生活质量。

三是重塑乡土精英。农民是振兴乡村的主体力量,重塑乡村吸引力、农民归属感,关键在于提升农民的价值认同以及尊严感和获得感。可借鉴外地经验,实施乡土人才“千村万人”评星定级计划,从评选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生产和文艺等方面的“一技之长”开始,通过比赛、认证、评审等方式,分门别类评鉴确认乡土人才的等级,让他们认识到自身价值,找到努力方向。同时,引导外出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在城市长大的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创新创业,高起点发展现代精致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丽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