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本报记者
闫冲冲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毛泽东同志1937年7月在《实践论》一文深刻阐述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30多年来,黄山人坚定不移沿着知行统一的道路前行,引领行业风尚。在“旅游+”战略指引下,黄山旅游业迈上了新台阶,丰富的实践和丰硕的成果,滋养“旅游+”“全域旅游”理念鲜活成长,在国际大舞台更为耀眼。
定向·旅游生态大系统正完善
8月,北京传来消息,继黟县宏村镇入选第一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后,休宁县齐云山镇跻身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行列。
特色小镇是“旅游+”的亮点之作。宏村镇因旅游而兴,近年来坚持推进“旅游+”,重点打造遗产地旅游观光区、奇墅湖国际旅游度假区、秀里文化产业区、悦榕庄高端接待区四大产业片区,形成“旅游+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农业”“旅游+休闲度假”等多点支撑、多业融合的产业体系。近几年,宏村镇所属景区旅游接待量达到263万人次,年均增长13%。
在“旅游+”战略指引下,黄山旅游业与农业、体育、文化、休闲度假等加速融合发展,祁红小镇、太平湖运动小镇、齐云山旅游小镇、西溪南文创小镇等更多风景集合、产业集聚、文化集萃的特色小镇应时而出,衍化为大旅游、大产业发展的驱动核。
放眼青山绿水,“旅游+”的磁极效应正在释放,多点支撑、跨界融合、良性互促的旅游生态系统正在形成,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全业黄山正在加速跑。(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旅游+农业”着力壮大乡村旅游,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全国茶旅游精品线路或茶乡之旅路线3条,发展省星级农家乐298家、民宿客栈近1000家,打造了屯溪老街还淳巷等4个城市民宿集群和祖源、西溪南等8个乡村民宿集群,推动黄山乡村旅游步入4.0时代,去年仅乡村旅游接待就达3720万人次。
——“旅游+文化”着力发掘徽州文化内涵,精心打造《映像黄山》等文化大戏,推出一批写生、研学旅行基地,与赛富基金合作设立10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基金,与故宫博物院合作设立国家级非遗传统工艺工作站,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启动建设非遗创意产业园。
——“旅游+体育”着力培育品牌赛事和体育经济,打造168徒步越野、太平湖铁人三项等60余项赛事活动,建设特色体育产业基地,每年产生综合经济效益超过4亿元。
——“旅游+扶贫开发”着力增强山库区造血功能,深入实施旅游扶贫富民工程,16个省级旅游扶贫村10个村实现整村出列,15个市级旅游扶贫村6个村实现整村出列。
——“旅游+互联网”着力发展智慧旅游,市内主要景区、星级饭店等游客聚集区域基本实现了无线网络、3G/4G信号、电子触屏等基础设施覆盖,市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年内上线运行旅游数据统计、客源属性分析、游客行为分析和客流实时监测系统。
……
产品新、业态活,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来到黄山观光、停留在黄山休闲度假。前三季度,全市共接待游客4486.21万人次,同比增长11.4%,旅游总收入398.16亿元,同比增长12.62%。其中入境游客174.59万人次,同比增长10.56%,创汇5.35亿美元,同比增长11.33%。去年有87%的游客选择在我市过夜,人均逗留2.6天。
统计数据显示,旅游业作为全市最大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的作用更加彰显,去年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7%。
定向·全域旅游大格局正形成
大黄山下,“旅游+”催化三次产业内部聚变,催生一批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带动更多的群众、更多的村庄参与到旅游产业发展中来,9807平方公里的全域旅游大格局正在形成。
顺势而为,市委市政府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完成“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和全域旅游专项规划,组建全域旅游研究院,对全域旅游发展进行系统布局,坚持“点、线、面”立体开发,系统推进“旅游强县、A级景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四级全域旅游发展体系,让整座城市变成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大景区,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点上突出抓好景区晋A升级,推动46家51处A级旅游景区提档,培育齐云山、牯牛降、太平湖、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等新热点,力争“十三五”5A景区达到5家,并以此为圆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线上突出抓好精品线路开发,谋划旅游轻轨、通用航空等重大项目,推进景观公路、旅游专线、乡村绿道、徽州古道建设,打造1小时旅游交通圈,让游客“快旅慢游”体验全景黄山。
——面上突出抓好全域环境整治,谋划启动全域旅游标准化建设,建立包括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厕所、自驾游服务、通景公路、生态停车场、导游服务、智慧旅游、徽州古村落、徽州民宿等9项标准化体系,覆盖旅游全链条、涵盖服务游客各要素,营造一路山水一路景的优美环境。
大黄山国家公园建设按下“启动键”,东黄山国际小镇项目加快推进,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提升工程全面实施,齐云山通过国家5A景区景观价值评定……目前,我市紧紧抓住项目这个牛鼻子,强力推进五大发展项目库旅游专项建设,力争“十三五”完成旅游投资超千亿,今年重点推进“美丽之冠”国际旅游城等118个亿元以上项目。
统计数据显示,全域旅游发展红利正在释放,全市690多个村庄七成以上有游客接待,188个村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超过10万农户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定向·改革发展大智慧正显现
抚今追昔,历史的光辉照亮黄山旅游业发展前行之路。
1979年7月,小平同志发表“黄山谈话”,拉开了我市发展旅游业的大幕,奠定了黄山作为中国现代旅游业发源地的历史地位。
新时期,国家旅游局提出“中国旅游,从黄山再出发”,对黄山旅游发展给予充分肯定,赋予黄山旅游更大的责任和更高的使命。
省委、省政府对以黄山为核心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寄予殷切期望,要求打造成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
这是历史与现实交织赋予的时代使命,也是全市上下一致共识与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中国旅游,黄山再出发。黄山人有底气,“旅游+”战略指引下,全域旅游大格局加速形成,一个又一个闪烁着改革创新精神光芒的实践举措不断推出,为全国旅游行业贡献黄山人的智慧。
——黄山人在推进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宣传推广,特别是黄山风景区作为中国旅游行业代表,先后参与《全球目的地可持续旅游准则》《全球酒店业与旅游经营商可持续发展指南》《世界优秀目的地(景区)评价指标体系》等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填补了中国在国际旅游行业标准制定上的空白,中国在国际旅游事务特别是在组织、政策、标准等方面的话语权正在提升。
——入选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黄山人对标全域旅游模式,探索改革旅游业体制机制,尤其是在全国率先开展旅游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旅游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实现了旅游市场秩序一个部门管理、一支队伍执法、一个主体处罚,并入选全国旅游业改革创新典型案例。长期以来,黄山全市旅游秩序良好,无重大旅游投诉及安全事故。
——入选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黄山人以黄山风景区、唐模等3个省级研学旅行基地和20个市级研学旅行示范点为依托,充分挖掘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农事体验、红色旅游等资源,让“学”与“游”深度结合,推出“师生游”“亲子游”“体验游”等研学旅游主题产品。
……
这些年,全国旅游乃至国际旅游舞台处处可见黄山身影,加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和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权威的保护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等举行,初步形成了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的友好交流城市网络。
作为中国现代旅游业发源地,黄山积极分享自己爬坡过坎的经验与转型升级的理念,与众多旅游城市一道,向着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