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黄山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01 浏览量:10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本报记者

闫冲冲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1937年7月,毛泽东同志通过《实践论》一文,鲜明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30多年来,黄山旅游业之所以始终在全国旅游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就是因为黄山人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探索实践,并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变化中,自觉把实践成效作为前进方向的指引,推动旅游产业迈过一个又一个沟沟坎坎,走向康庄大道。

破题·勇毅笃行

何以自信

新时期,面临矛盾交织带来的挑战,黄山旅游业怎么办?

“你们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38年前小平同志的真切嘱托,回响于青山绿水间,萦绕在黄山人的耳畔。

向着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黄山人一直在前进,不回避矛盾问题,始终对自身保持清醒认识。

黄山人明白,大自然馈赠的山水是优势,老祖宗留下的深厚文化遗产及用心呵护的优质生态更是黄山亘久优势。望黄山,徽州文化涵养了众多徽州历史名人、五千处历史文化遗存、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村一户都有诗心画意;全市森林覆盖率长期超过80%,青山连绵、溪水清澈、翠竹如海、白鹭翩翩,空气中飘溢着的都是浓郁茶香。

仿佛一夜之间,歙县石潭走红摄影圈。一批又一批摄影爱好者来到这个曾经无籍籍名的山村,石潭的春夏秋冬、村落、民俗以及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与各色表情,都成为大家抓拍的风景,并随着摄影照片传播到国内外,被更多的人知悉。

坡山,歙县南部大山深处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山野云海、半山民居、采菊南山等山水与人文美景交融,吸引越来越多的摄影人慕名而来。小小山村,现有农家乐18家,100多位村民从事旅游服务业,前三季度接待游客逾5万人次。

石潭、坡山等带来启示,只要有特色有魅力,偏隅大山一角的小村庄也能火起来,更何况资源禀赋优质、旅游业积淀深厚、交通区位日益优越的大黄山!黄山人坚定信心,坚持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让传承千年的徽州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都活起来、火起来。

破题·投身实践

淬火见金

来到徽州区,常见骑行城乡间的驴友三三两两,络绎不绝。这得益于徽州绿道的建设,为旅行者提供了与众不同的旅游感受。

2012年3月,徽州区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绿道建设,利用已有的交通网络并逐步完善,充分考虑游客休闲、居民健身、群众出行等需求,着力打造绿廊系统、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系统、标识系统和交通衔接系统等五大系统,努力将各景区、景点及乡村串珠成链,连结成一个大的徽州景区。

这些年,徽州区依托徽州绿道体系,先后举办了中国徽州国际乡村慢步大会、徽州户外嘉年华暨绿道自行车赛等诸多赛事活动。从西溪南村到唐模村,从呈坎村到蜀源村,从潜口村到灵山村,以徽派古民居古村落为依托的徽州民宿一路走俏,将慢生活驻留在徽州区,慢慢发酵成为旅游时尚。

徽州区旅游的兴起,重塑了旅游发展的思路,即以旅游的理念来规划建设和经营城市,把全区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发展全域旅游。

与徽州区遥相呼应的是较早发展乡村旅游的黟县,走出了一条“旅游+”特色路子。

世界遗产、徽派古镇,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盛景,波光涟涟的山水风光,变幻多端的赛道,还有从国内外赶来的山地车选手、游客……自2006年以来,黟县连续举办了十二届中国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节,又先后承办了环黄山全国公路车冠军赛、格兰枫度公路自行车赛等,累计吸引了100多个国家和国内30多个省份逾万名山地车爱好者以及众多国内外媒体积极参与,“中国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节”被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中国体育旅游推荐项目”。

实践的力量是无穷的。黄山人聚焦旅游业,探索推出一个又一个转型升级亮点。

千年古县歙县,从弘扬徽州文化、延续徽式生活出发,将培育特色住宿、发展过夜经济作为新卖点,满足中高端游客的文化体验、康养度假需求,“游黄山千岛湖、住徽州古城”的旅游新格局正逐步形成。(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黄山脚下黄山区,一方面通过太平湖链接,全面推进环周边乡镇的整合发展,打造一个以各具特色的小镇组成的环太平湖旅游经济带;另一方面全面融入黄山东部开发,聚合观光休闲、康体度假、农事体验、研学修学等旅游资源,实现环黄山旅游一体化同频共振。

市中心城区屯溪区把旅游业发展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结合起来,打造特色景观、特色街区,着力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增强旅游服务功能,黎阳in巷等旅游复合体兴起。

“第一状元县”休宁县以齐云山特色小镇为龙头,挖掘徽州文化与道教文化、状元文化等内涵,丰富“文化传播+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户外运动”的旅游产业链,祖源、木梨硔、黄村等乡村旅游点异军突起。

祁红故里祁门县围绕“茶、医、戏、山、水”展开旅游产业,以建设长度为168公里的国际化徒步探险基地为突破点,把古村、山脉、湖泊、山林、古道、峡谷等旅游、人文、景观、生态和环保全部串联在一起,“大生态、大户外、大健康”旅游格局显现。

沿着“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的路子走,实践在推进,思路渐明晰,一批以绿色生态为底色、以徽州文化为内质、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旅游业态产品受游客欢迎,一批山水观光、人文体验、运动休闲、农事参与、研学修学等复合型精品旅游线路融入国际旅游市场,绘就了五彩缤纷的大旅游版图。

破题·因时就势

聚焦发力

黄山人在书写新的旅游篇章。

2015年8月,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在我市休宁县召开。徽州唐模、黄山区翡翠谷、歙县阳产土楼、黟县宏村……这些旅游与文化结合、旅游与生态相映、旅游与摄影互促、旅游与扶贫开发相联、旅游与体育相融等生动实例,尤其是黄山旅游业的丰富实践,让全国旅游业界同仁眼前一亮、连连点赞。

也就在此时,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黄山向全国旅游业系统提出“旅游+”概念,鼓励黄山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先行先试,继续推进旅游转型升级,迎接“旅游+”新时代。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彼时,黄山已具备厚实基础。2014年3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经国务院同意,正式颁布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以黄山为核心的示范区要着力推动生态、文化、旅游、科技融合,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显著发展,文化旅游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

战略平台之上,黄山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发展态势良好,“旅游+”由此炼成。

——大力推进“旅游+文化”,着力发掘徽州文化内涵,整合徽州古城等5家景区组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并成功创建5A;推出文化演艺,精心打造徽韵、宏村·阿菊两台大戏,文化魅力不断散发。

——大力推进“旅游+摄影”,率先向世界推出“百佳摄影点”,形成了一个摄影与旅游、摄影与文化、摄影与户外体验等互为融合的新型社会业态,产业雏形日益明显。

——大力推进“旅游+休闲度假”,着力丰富新兴业态,结合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推出猪栏酒吧、法国家庭旅馆等20余家“田园风光+文化村落+乡居生活”的徽州民宿;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构建高尔夫、温泉养生、旅居养老等休闲产品体系,屯溪老街、黎阳in巷、湖边古村落等一批休闲消费街区受青睐。

——大力推进“旅游+体育”,举办国内、国际重大赛事活动80多项,吸引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参赛选手、亲友团及客商等数百万人次前来参赛观赛、观光贸易。

……

其时已至、其势已成。2015年12月,《中共黄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市委明确提出,把实施“旅游+”作为“十三五”发展的主战略之一,充分挖掘旅游发展潜力和活力,全力推进旅游全域化发展、全产业联动、全要素整合、全民化参与,加快开发一批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时尚元素的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新商品,着力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推动旅游产业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不断提升黄山旅游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环视全国,像黄山这样鲜明提出把“旅游+”作为发展战略的旅游城市屈指可数。

新起点新征程,联动效益与资源禀赋不符、产品供给与消费升级不协、后续创新与起步较早不匹旅游业矛盾业已破题,黄山旅游业发展迎来了厚积薄发的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