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札记

来源:黄山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01 浏览量:10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朱来平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系列采访实录,以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生动再现了习近平在陕西延川县插队的不平凡的七年知青岁月。蕴含于文字之中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无价的精神养料,值得我们细细咀嚼、消化。

读完全书,掩卷而内心不能平静:习近平的这七年,对他的人生,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

那些日子,需要一种对命运不甘屈服的坚忍意志,需要一种对未来满怀憧憬的高远志向。

习近平在知青岁月,是靠什么来支撑起自己的人生大厦的?我想,最重要的是两件事:一是艰苦劳动;二是勤奋读书。

在条件艰苦的农村,习近平和众多的北京知青一起,突然面对的是社会最底层的甚至在中国农民里头最苦的一群人,他没有消沉,没有埋怨,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靠自己的智慧和奋斗,为老乡办实事,同时也锻炼了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于是,我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我过了四大关。一是跳蚤关……二是饮食关……三是劳动关……四是思想关……”书中也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去插队的地方,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他没有抵触,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而且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这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给他对社会、对人民的认识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让他真正“理解了贫苦劳动人民的生活窘迫状况”。这段艰苦劳动的生活历练,磨练了他的意志品格和奋斗精神,对总书记后来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告诉我们,人在青少年时代,必须要培育不畏艰难困苦的气概和精神,在经受艰难困苦中锤炼成长。

劳动,能健壮人的体格,能获得生活条件的改善;而读书,能强大人的内心,能构建稳固的精神大厦。习近平酷爱读书,在特别艰难的时代,书籍成了他的益友,时刻不离,温情相伴;更是他的良师,给他引导、启迪,促他茁壮成长。

书中多位受访者都谈到了习近平与书的故事。“当年到陕西插队,他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有时候,我半夜醒来,发现近平还在看书,就问:‘近平,你怎么还不睡啊?’他总是说:‘再看一会儿。’”书中的这一个细节,表明习近平勤奋好学,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不光自己一个人读书,还和同好分享,与人交流讨论。而且,他读书也讲究方法,绝不是死读书、读死书。习近平曾说:“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可谓深得读书要领。

当然,《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给人的教益是多方面的。比如,习近平“尊重人、团结人,有很好的工作方法”,因而能成功改造村民“二流子”;办沼气,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等,切实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体现了他的担当务实精神;他“实事求是,说公道话,做公道事,敢作敢当”,赢得了老百姓的尊重和信任……这都是我们当下生活、工作中应该学习的榜样。

阅读、学习这本书,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有助于全党上下更加完整、深刻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的非凡成长历程,更加系统、深入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识来源和实践根基,更加自觉、坚定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