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党的十八大以来,祁门县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紧紧围绕文化小康目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实现城乡统筹,深化体制改革,有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极大激发。
加大投入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五年来,祁门县总投资2100余万元,新建安徽省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1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18个、“广播电视村村通”106个,免费开放城乡公共文化场馆21家,“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补助”覆盖全县111个村,乡(村)文化广场20个,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档升级。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农民文化乐园、乡村文化广场等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不断完善和加强,使农村中的广大农民也能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相同的公共文化服务。
乐在群众
精彩特色优秀文化悦动城乡
五年来,祁门县共举办文艺下乡、社区广场文化艺术节、全县农村文艺汇演等各类2000余场;“送戏进万村”550场,放映“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8628场,“广场文艺月月演”活动持续开展。2013年,祁门县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春节文化特色地区”。五年来,该县围绕党的十八大、献礼十九大、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以及市县重大文化活动,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活动,全力开展文艺创作活动。全县共创编歌曲、舞蹈、戏曲、小品节目32个,创作书画作品160幅,摄影作品200余幅,乡土文化类书籍20余册(套)。《皖赣边界党旗红》、《闯滩》、《不再孤单》、《好人就在身边》、《祁红茶韵》、《历史的抉择》等自创节目,用身边人、身边事,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
以文传文
历史文脉得到有效传承保护
五年来,祁门县对上争取项目实施了国保洪家大屋、祁门古戏台群、省保贞一堂、倪望重宅、伟溪塔、国家传统村落18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共修缮保护21处重点古建筑;实施“百村千幢”保护工程和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对16个古村落、180余幢古建筑和20余幢市县文保单位实施整治提升和维修保护。全县有55处县级以上文保单位,其中国保2处,省保12处,市县保4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个,国家传统村落8个。多年不见的徽州祠祭得到恢复传承,榉根岭古道、大洪岭古道正在打造成户外运动基地,新安医学和御医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历溪、桃源等古村落文化旅游升温。
祁门县非遗保护工作亦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有19项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4项,市县级11项。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名,省级14名,市级50名。同时积极开展非遗传习基地建设,建有8个非遗传习基地,其中省级2个,市级6个。先后编辑出版《祁门古祠堂》、《祁门目连戏》、《祁门御医与名医》、《祁门古祠堂》、《徽州技艺》、《徽州祁门风俗》、《曾国藩》、《祁门目连戏》、《祁门御医》、《徽州谱系—祁门卷》等系列书籍,开创了祁门县域特色文化挖掘、保护、弘扬、传承的新局面。
以文兴业
协同发展同频共振谱写华章
全县文化产业总量不断增加,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城区文化经营单位共有117家,总产值1750万元,较2010年末的1100万元,增长59%。主要由网吧、娱乐场所(歌舞厅、电子游戏)、音像制品、印刷业、出版物发行、演艺、艺术培训等行业组成。
该县实施1000万元以上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共30个,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联系紧密,深度融合。牯牛降生态旅游综合开发(一、二期)、曾国藩行辕保护利用、祁红文化中心、牯牛降祁红庄园、大洪古道开发、祁红小镇、九龙休闲运动基地、祁蛇博览园、国药祁红、祁红文化博览园先后投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