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丽乡愁”诗意地栖居

来源:黄山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01 浏览量:10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编者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瑰丽多彩,而古建筑就是一本最为详尽真实的史书。可是,许多这样的史书,还没等到我们去翻阅,就消散在历史长河,只留下断壁残垣供人凭吊哀叹。

对于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我们总会追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事实上,也只有继往才能开来,安顿好我们的过去,才能触摸一个蓬勃向上的未来。

保护古村落,刻不容缓。且看黟县,历史古迹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融共生——

走在屏山的石板路上,潺潺的河水淌过村前,小桥、流水、人家,还有那保存较为完好的祠堂和古民居,整个屏山村还保留着最初的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一年四季,来自全国各地美术院校的学生们在这古画中上画下这里的马头墙、石板路和小桥。

像这样的古村落,黟县境内还有很多个。黟县境内完整地保存了3000余幢古民居,其中已公布的文物古民居1590幢;拥有西递和宏村2处世界文化遗产、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递、宏村、南屏)、88个省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递、宏村、南屏、屏山、关麓、卢村)。被誉为“中国明清古民居博物馆”、“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历年来,黟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恪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把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科学规划、依法管理,传统村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维护了传统村落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顶层设计编织大保护网络

传统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又是群众生产生活之地。黟县根据传统村落的这种双重特性,既发挥政府在宣传引导、规划管控的主导性,又调动群众在主动参与、具体管理的积极性,实现由“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的转变。

县一级建立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文物局牌子,突出遗产保护和文物管理职能,成为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牵头执法的全县遗产文物保护工作专门机构;乡镇成立遗产文物保护管理领导小组、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站和执法分局等监督管理,对古民居保护利用进行管理保护;村级由村委会组织日常监管监控,村民自觉自愿参与古民居等文化遗产保护;民间组织主要由热心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企业、保护协会等组织发动企业员工、协会成员参与保护。四级网络的逐步建立,保护了古民居等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结合实际,黟县制定颁发了《黟县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黟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责。在此基础上,还出台了《黟县中国传统村落项目部门联席制度》、《黟县中国传统村落项目专家、联络员制度》和《黟县中国传统村落项目建设督查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有效的推进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实施。县政府与古民居使用人或所有人签订古民居保护责任书,指导各村制定村规民约,进一步强化村民保护管理意识。

山水相济构筑大文化生态

黟县既注重传统村落保护的原汁原味,又将保护内涵拓展延伸,突出传统村落周边整体风貌的打造和文化底蕴的挖掘,以活态保护方式使传统村落充满生机。以规划为引领,编制17个传统村落保护整治利用规划,严格把控传统村落工程建设,最大限度保留和恢复村落自然本色,确保传统村落保护原址、原状、原物、原汁原味。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整合传统村落保护、“百村千幢”、改徽建徽、白蚁防治、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及美好乡村建设等工程项目资金,逐步实施22个村落保护项目,整治提升了一批传统村落的道路、排水、民居、村落环境等,既提升了传统村落防灾抗灾能力,又使之适应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同时,出台了《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若干意见》、《黟县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古建筑修缮九项程序,建立三维数字化保护电子档案,保证了在修缮建设中不破坏传统村落原有风貌。

围绕“望得见山”,开展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实施绿色质量提升行动,防护现有林、抚育优质林、造好人工林。围绕“看得见水”,实施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太平湖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开展中小河沟整治专项行动,全面治理水体污染、河流淤塞等问题,实现了水清河净、山泉长流。围绕“记得住乡愁”,出台《加强全县田园风光保护实施意见》,划定西递、宏村、塔川、卢村、协里等田园风光保护核心区,推广种植油菜、白牡丹等观赏性经济作物,“诗词歌赋”般的田园意境更具神韵,其中西递村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卢村油菜花成为“中国美丽田园”。塔川跻身国家森林公园,柯村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活态传承激活大创新因子

在宏村镇龙江村的叶氏宗祠,游客三五成群地在看古典家具,谁能想到,几年前这还是一座破旧的宗祠,现在成了明清家具博物馆,参与保护的北京华生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法人黄永华说,把公司经营的古典家具放在修复好的古祠里,既保护了古建筑,也宣传了古家具,具有双重效益。

黟县立足实际,勇于创新,采取管、放结合的“委托管理”模式对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主要用于文化创意、展示交流等。除此之外,黟县还采取“异地搬迁”模式予以解决零星偏僻、濒临倒塌古民居保护利用。如:守拙园、碧云古村、秀里影视村大户人家群等3个异地古建筑搬迁项目,完成40余幢古建筑的异地搬迁保护利用。

采取“多种业态”扶持培育方式促进古民居有效利用。培育了御前侍卫会所、驿境文化酒店、西递“徽娘”、雅舍、宏村粮店咖啡、巢酒店系列等一批业态新亮点。

采取“产权流转”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古民居保护利用。按照“统一征收、集中报批、公开出让”的方式,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古民居进行流转试点,首批6户8幢古民已完成产权流转。

黟县在保护过程中,注重业态打造,逐步推进的古城改造中,有新开馆的黟县乡贤纪念馆、慢生活“回忆里”酒吧、能够体验到剪纸、竹编、茶道、皮影制作等活动的徽堂,都让古城焕发了新的生机。积极开展古城区古建筑修缮、各级文保单位申报、街区风貌整治的各项工作,公布实施《黟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完成古城区41处县保单位的申报和挂牌工作,对省级文化街区东西街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挂牌保护,对古城区古建筑进行维修保护利用。

融入旅游形成大产业格局

黟县结合传统村落各自特点,充分挖掘和展示村落差异化文化魅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效增进了传统村落的发展动力和活力,进而了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依托众多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共开发多形态景区13处,逐步形成以西递宏村为核心、县城周边传统村落为基础、众多乡村景区为补充的较为完备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依托独具特色的民居资源,引入有实力、有高端文化品位、热爱徽州古建筑的人士参与古民居保护开发,先后打造了黄岳画院、拾间房、万巢酒店等一批贴近皖南农村生活、独具徽州文化特色的精品“黟县风情民宿”,提升了传统村落旅游产品内涵,有效增加了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

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开发,成功打造了大型室外实景剧《宏村·阿菊》,开发宏村婚俗、西递祠祭、雉山凤舞等民俗节目并在景区进行演出,培育打造了秀里影视村、守拙园等影视拍摄创作基地,《卧虎藏龙》、《武林外传》、《苏乞儿》、《邓小平在黄山》等30余部影视剧陆续在黟县完成拍摄。

村貌完整、舒适宜居、富有活力……通过系列古民居保护措施,黟县的传统民居、业态、民俗逐渐苏醒。房子还是那些古旧的徽砖青瓦马头墙,推开门,却进去了另一个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