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建富裕和谐美好新徽州

来源:黄山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01 浏览量:10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党的十八大以来,徽州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深入实施工业强区、三产活区、城乡一体、文化兴徽“四大战略”,各项事业迈出了新步伐,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蜜蜂之乡、全国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区县、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县、全省民生工程绩效评价先进区县、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区县、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一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围绕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始终保持定力、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五年来,全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40.9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54.86亿元;财政收入从7.52亿元增长到10.29亿元。徽州经济开发区坚持集约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新材料、机械电子、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循环园、低碳园、总部园初步建成。今年上半年,在市级反馈的1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区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9项指标增幅第一,新签项目到位资金等4项第二,规上工业增加值1项第三,财政收入等3项第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项第六。

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7.6:72.4:20调整到6.7:61.2:32.1。“工业强区”支撑明显,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90个,完成工业投资56.91亿元,13户企业实现挂牌上市;出台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扶持政策,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平台建设,先后与安大、安农大、黄山学院建立地校合作关系,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9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35户,获批组建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皖南机床“HMC500卧式加工中心”被列入2016年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积极探索实践全域旅游,与歙县捆绑成功申报古徽州文化旅游区5A级景区,徽州绿道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016年,全区旅游总人数460.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5%、13.2%。瞄准新模式、新经济,积极打造“双创”示范基地,首批21户创新企业入驻。2016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7.6亿元,年均增长9.61%。依托地域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精致农业,茶叶、油茶、香榧、毛竹等特色基地达到24万亩,全区农业龙头企业达42家,其中省级11家、市级14家;加快农业综合改革,全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总数分别达147家、9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7家,上街居委会“三变”改革试点基本完成,全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徽州经济开发区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三是改革开放不断突破。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在完成上级既定改革任务的基础上,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制约徽州区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五年来,浪漫红文旅公司完成转型,园区“腾笼换鸟”累计清理低效企业86户,“医养结合”、安全生产“党政同责”相关做法受到中央媒体关注,古民居产权流转“四步法”入选全省改革典型案例一书,“两个中心、两个工作站”建设得到上级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山区孩子快乐成长”、“生本教育”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取得新突破。同时,坚持以开放拓空间,五年累计引进内资项目364个,到位资金213亿元,完成外商直接投资1.33亿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6.8亿美元。

四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立足城乡一体,把全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和管理,五年累计对上争取到位资金35.45亿元,借助平台融资23.49亿元,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京福高铁(徽州区段、下同)、合铜黄高速、G205国道山深线先后建成,杭黄高铁年内竣工,歙黟一级公路快速推进,市政、给排水、亮化、绿化设施不断改善,城区建成区面积由8.3平方公里扩大到13.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1.17%。启动实施西溪南、潜口两个特色小镇建设,西溪南创意小镇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积极打造美丽乡村“徽州样板”,14个中心村通过省级验收,先后两次获得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县称号。

五是生态建设全面加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循环园“三个集中”,实现园区开发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整合各类资金35亿元,启动实施二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和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积极推行“河长制”,完成

23户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完成12家畜禽养殖场关停,建成42家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完善绿色生态屏障,累计新增造林1.68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4个、森林村庄21个,建设森林长廊3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75.99%,徽州鸳鸯湖获批省级森林公园。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大气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

六是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第一义务,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502元、13323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实施“十大工程”,2016年实现1419人脱贫、4个村出列,获评全省“好”等次。全面战胜“13630”百年不遇特大洪灾,2142名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财政惠民成效凸显,五年累计民生支出45.9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8.3%,在全省率先给三级以上持证残疾人发放基本生活补贴,

在全市率先为70周岁以上无固定收入老人发放高龄补贴,为纳入城乡低保的老年人发放居家养老补贴。教育医疗事业持续发展,建成徽州一中、岩寺小学等现代化校区,在全市率先实行中小学免费午餐等政策,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市三院成功晋升“二甲”医院,我区荣获“省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区”称号。

七是文化兴徽更加自信。开展全域文明创建,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好“好德徽州”品牌,有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5人荣登“安徽好人”榜,徽州好人馆及琶村、富溪村史馆先后建成,税青松青年服务品牌入选团中央“团建优品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区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先后建成使用,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建成开放,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文化传承创新不断加强,累计投入7.2亿元实施“百村千幢”和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完成14个古村落、337幢古建筑保护利用。全区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达13个,“非遗”传承人达70人,竹艺轩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八是管党治党全面从严。坚持党建第一政绩,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讲重作”专题警示教育。依托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等,实施党性教育基地打造工程,发挥红色教育的独特作用。扎实开展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拓展党建“动车组”工程,深化农村党员“三亮”、乡村干部

“三账联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两个指数”考评等党建品牌建设。筑牢党风廉政建设“防火墙”,全面落实“两个责任”痕迹管理,综合运用监督执纪问责“四种形态”,让纪律和规矩成为不可触碰的底线,推动全区政治生态持续优化。

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新起点,认真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发展动力,全力以赴稳增长,确保年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力以赴促改革,持续向改革要红利、向开放要后劲;全力以赴惠民生,确保脱贫攻坚再战再捷、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全力以赴强党建,不断强化“四个意识”,打造过硬干部队伍,以全区发展的实际行动,努力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区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