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文化自信的黄山赞歌

来源:黄山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01 浏览量:10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时,回望五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把徽州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作为重大责任,坚持“守”字为先、“特”字为重、“活”字为要、“民”字为本,依托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通过大力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建设故宫博物院驻安徽黄山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等重大项目,唱响了黄山发展的文化赞歌。

守住文化筋骨 做活文化产业

黄山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徽文化是黄山的根与魂。不久前在我市召开的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国家文化部、故宫博物院、以及各省市自治区文化部门、非遗专家和传承人在活动期间齐聚黄山,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续传承并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的良好环境。至此,我市已成功举办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不断推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在非遗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上持续发力。全市文化增加值年增速保持10%以上,占GDP比重位居全省前列。每年实施1000万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100个左右,项目总投资496.46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85亿元。全市共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1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10个。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开设黄山市文化旅游专板,首批50家文旅挂牌企业中文化企业26家。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再次强调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在文化自信精神引领下,全市文化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深入实施文化惠市战略,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基础不断夯实,文化领域逐渐成为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惠民生和稳增长的重要支点,文化在价值引领、民生幸福、产业推动等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

故宫合作不断推进

指导作用日益凸显

深化与故宫博物院的合作,充分利用故宫博物院丰富的文物资源、人力资源、领先国际的数字技术等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展览交流、人才培训、文创研发等活动。去年以来,市政府先后与故宫博物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故宫博物院驻安徽黄山市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故宫学院徽州分院、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在我市成功揭牌,“徽匠神韵——安徽徽州传统工艺故宫特展开幕式”成功在故宫博物院举行,“明月清风——故宫博物院藏新安八家书画展”也成功在黄山举行,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非遗保护不断深化

实验区硕果累累

我们依托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两大平台,积极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独特魅力的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打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初步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突出利用,在传承中注重创新”的新路。目前,我市拥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171项,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20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人,省级145人,市级669人;国家级非遗生态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省级传习基地(所)27处,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5处,市级传习基地85处。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街在全国地级市排名均位列第一。我市被授予“文房四宝文化名城”荣誉称号。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名录体系建立健全,保护机制丰富完善,重点项目有效实施,活态传承蔚然成风,非遗保护全民意识充分调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

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城市魅力多彩彰显

成功举办黄山市首届艺术节、市“六一”少儿文艺调演、黄山市广场舞大赛等一系列文艺活动。歌曲《月映徽州》等11个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占全省12.6%,全省第一),《宏村阿菊》等3个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黄山》、《挑山女人》获首届安徽省纪录片大赛十佳作品,舞蹈《挑山》获第六届华东专业舞蹈大赛创作二等奖和表演三等奖,并与声乐《十绣鞋》获安徽省群星奖决赛一等奖,京剧小戏《挑起一片天》参加全省小戏调演独揽优秀剧目、编剧一等奖等6个奖项。大型黄梅戏音乐剧《曙光曲》参加省第十一届艺术节广受好评并对外公演,填补了我市近二十年无戏曲大戏的空白;黄梅大戏《远去的差距》入选省十大戏曲孵化创作计划之一。

古建筑保护不断推进

生机和活力持续焕发

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是我市今年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重点工作。十八大以来,我市牢固树立“应保尽保”的理念,启动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对全部空间形态对空间形态类古城、古镇、古村、古街等4类116处,建筑单体类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书院、古戏台、古码头、古塔、古桥、古亭、古井、古道、古碑等12类3348个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利用,打造新型业态1114处,累计完成投资30.18亿元,徽州文化生态的整体格局和整体风貌得以有效保护。完成对全市所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的保护规划,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办法》等10余个规范性文件。“徽州府衙修复”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徽州区呈坎古村落保护项目列入国家文物维修样板工程。古民居产权规范流转试点列入全省改革创新案例,《人民日报》、央视新闻频道专题报道。目前,我市正在强力推进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工作,预计今年底前正式出台。

公共文化不断丰富

群众需求充分满足

充分发掘徽州文化的时代内涵,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社会功能。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1家。加强徽文化发掘整理,编撰发行《阅读徽州》《徽州文化大辞典》《徽州技艺》《徽州文化丛书》等,《徽州文物谱系》项目全面推进,徽学率先拥有百科全书式工具书。五年来,我市文化民生工程考核连续多年走在省市前列,徽博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市文化艺术中心项目正式启动,全市建成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8个、美术馆2个、博物馆5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1个、农家书屋901个、38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均实现对外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