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热点

5位院士在甘共话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4-06-17 浏览量:18

“双碳”目标引领下,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和科技革命的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与推动。未来,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6月15日至16日,在甘肃兰州召开的2024年“新质生产力赋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邱爱慈、李立浧、郭剑波、冯起探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关键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薛禹胜:甘肃电力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国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落实的过程中处于关键的地位,为推动甘肃的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要把新型电力系统看成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来处理,不能分开来解决其中的问题,对于新型电力系统的规划要有顶层设计,在运行当中也要高度协调,要走高级生产力赋能的过程。要将新型电力系统融入整个能源链的节奏,统筹能源安全、电力安全、环境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名誉院长邱爱慈: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下,大电网和配电系统的内部电力电量平衡风险并存,新型配电系统面临的安全风险需要尤为关注。这一背景下,为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亟需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应对其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对外,尤其需要关注电磁脉冲攻击,解决好最严重场景下的安全问题,可以为其他极端事件的应对提供基础。对内,建议政府统筹,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做好顶层设计。同时设立专项,投入持续性、专项经费,形成专职研究队伍,开展“基础理论-技术攻关-示范应用”全链条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李立浧:甘肃省风光资源丰富,是新能源大省,一直以来为全国电力系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智能化背景下,我们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新能源要有正确且科学的认识,要有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技术支持,新能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是不可预测的,这并非科学特征,也不是技术特征,而是印象特征,实现可预测性要将电力系统安全和电力电量平衡结合在一起,将传统电气设备单元与信息通信技术融合,提升设备状态、控制信号的整合,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通过透明电网的运行优化和调度优化,降低电网运行成本,促进新能源外送与消纳,推动甘肃电网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一级顾问、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郭剑波:甘肃新能源发展历史积淀雄厚、成绩巨大,在全国起到表率作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我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发源地,也是国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高比例新能源标杆省份“排头兵”,可以为全国做出表率。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实现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的需求,更是生态环境发展的需求,通过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减排二氧化碳,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沙戈荒地区大型新能源基地,可以起到对生态沙漠化治理的效果。甘肃电力最大的优势是场景丰富,要充分发挥优势,联合国内外科研力量,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打造甘肃样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冯起:沙戈荒地区新能源快速发展,甘肃新能源装机占比越来越高,已经建成了河西走廊新能源基地,新能源跨越式发展带来了一些变化,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增暖,减少雾霾、改善空气质量。但同时,新能源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科学的规划、管理,电力系统和新能源单位要与科研单位、防沙治沙单位加强合作,加强科学技术和推广一体化工作,让新能源可以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