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热点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张干团队AG:苯多羧酸单体双碳同位素(δ13C-Δ14C)分析技术用于黑碳物质的跨圈层示踪

来源:AG应用地球化学 发布时间:2024-06-18 浏览量:26

导言

本期Editor's choice选择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张干研究员科研团队的工作,第一作者怡欣,通讯作者张干研究员、钟广财副研究员。责任编辑为瑞典林雪平大学Joy Routh教授。以下内容由作者提供。


黑碳物质(BC)广泛存在于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介质,是地表慢碳循环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据重要地位。针对不同圏层介质的研究(如,大气、水体、土壤)和在不同目标导向下的BC研究,对BC的表征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妨碍了BC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跨圈层对接。为了深入了解地表不同圈层介质中BC的来源及其地球化学行为,本研究基于表征BC稠合芳香结构的苯多羧酸法(BPCA法),建立了跨圈层介质的BPCA单体双碳同位素(δ13C-Δ14C)分析技术体系,为BC来源和跨圈层地球化学过程的示踪,提供了新工具。

•建立了基于苯多羧酸(BPCA)法的双碳同位素(δ13C-Δ14C)分析技术新方法。

•经制备高效液相色谱(prep-HPLC)分离纯化后的BPCA单体馏分,可完全除去流动相,直接进行δ13C和14C分析。

•使用各类环境参考物质(生物炭、大气、水、土壤和沉积物)验证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图文导读

前人用于制备BPCA单体的制备液相色谱(prep-HPLC)方法通常使用磷酸水溶液作为水相流动相。由于磷酸不能挥发,所以制备液中会存在磷酸残留。因此,后续对BPCA进行双碳同位素测定前,只能先对样品进行湿氧化,将BPCA单体转化为CO2,再在真空系统中将一部分CO2气体定量分离出来,利用GC-IRMS测定BPCA-δ13C,另一部分用于制备石墨靶、并在加速器质谱(AMS)上测定BPCA单体Δ14C。在实践上,由于CO2气体分样,这往往会导致BPCA单体Δ14C分析面临碳量不足的问题,或带来较大的AMS 14C测量偏差。

本研究建立的BPCA单体双碳同位素(δ13C-Δ14C)分析技术体系(图1),在使用prep-HPLC制备BPCA单体时,以三氟乙酸(TFA)水溶液作为色谱流动相,不仅保证了不同BPCA单体获得良好的基线分离,同时还可通过高纯氮气吹扫,完全去除馏分收集液中的流动相(TFA)。这样,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仪(HPLC-C-IRMS)直接测定已纯化制备的BPCA单体的δ13C,一方面,极大减少因样品中其他有机酸未完全氧化而导致HPLC-C-IRMS氧化室堵塞的问题,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将宝贵的BPCA单体碳量留给AMS 14C分析。而且,BPCA-Δ14C分析也不再局限于湿氧化,而是可以采用经典的氧化铜(CuO)高温氧化法将BPCA转化为CO2,进而合成石墨靶、以AMS测定14C,这也显著提高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和测试效率。


该方法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环境介质中BPCA母体BC的来源。特别是将BC的双碳同位素组成(δ13C和Fm)绘制在二维坐标轴上时,不同来源BC的特征范围差别显著(图2)。从图中可以判识,城市灰尘(SRM 1649b)样品中的BC主要来源于煤燃烧;河流天然有机质(NOM 2R101N)样品中的水溶性黑碳(DBC)主要来源于现代C3植物的燃烧;而海洋沉积物(SRM 1941b)样品中的BC主要来自煤燃烧和/或历史的C3植物燃烧。此外,本研究也发现,在典型的国际标准环境参考物质中,不同BPCA单体的δ13C-Δ14C特征普遍存在一定差异,表明不同稠合度的BC可能具有不同的来源和地球化学行为。本研究认为,单体BPCA的双碳同位素分析可以在分子水平上为BC的来源和过程示踪提供新视角。

论文信息


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2192511和2030715)、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编号:2023B0303000007和2023B1515020067)以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编号:2022359)的资助。

Yi, X., Zhong, G., Geng, X., Tang, J., Lin, B., Zhu, S., ... & Zhang, G. (2024). Dual-Carbon Isotope Analysis of 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s for Tracking Black Carbon across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pplied Geochemistry, 106062.

DOI: 10.1016/j.apgeochem.2024.10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