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热点

新粤商|独家专访马蔚华:“双碳”本质是一场科技革命,让ESG成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24-06-28 浏览量:19

“一个好的企业与一个伟大企业的区别就在于,好的企业可以为社会奉献好的产品和服务,而伟大的企业还要尽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马蔚华说。

马蔚华目前担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影响力指导委员会委员、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等职务。而他另一更为人熟知的职务是原招商银行行长。

在他掌舵招商银行的近十五年间,招行从位居深圳蛇口一隅的一家小银行,发展成位居头部阵营的股份制大行,招行的零售业务更是领行业之先。他有关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金句:“不做对公业务,今天没饭吃;但不做零售业务,明天没饭吃”,至今仍为业内乐道。而这也恰恰体现了他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持。

2013年,马蔚华卸任招行职务当天便受邀加入“壹基金”,开始投身公益事业,与各类公益性组织的关系日益密切。近年来,他积极投身ESG领域,热衷于向中国企业家和社会推广ESG的价值理念,积极参与推动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体系构建。

从金融“老将”转身公益事业,再到坚定投身推动ESG的发展,这种转变与CSR(企业社会责任)到ESG的演变轨迹不谋而合。

围绕如何看待近年来ESG在中国的发展,如何把ESG理念变成企业内生动力,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粤商应如何把握其中机遇、应对挑战等多个话题,近日,马蔚华接受了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的独家专访。

银行老将转身投入ESG

南方财经:近年来你一直致力于推动ESG发展,是什么驱动你做出这个选择?

马蔚华:对ESG的关注,源自我在招行任职期间的经历。在我任职期间,招行非常重视慈善,做了大量公益扶贫工作,并且连续15年获得“中国最受尊重企业”的荣誉,这代表了招行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获得的社会认可。

招行有一句经营理念叫“因您而变”,即始终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但客户需求不仅限于金融服务,更延伸至社会问题的关切,如扶贫、教育、救灾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慈善捐赠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固然要继续大力弘扬,但光靠传统的慈善和扶贫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不断努力的捐款和救助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开始探索拓展慈善公益的边界,从产业扶贫、小额贷款、教育扶贫等方面入手,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贫困、污染等问题大都产生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企业的环境污染、收入差距的扩大等。因此,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同时关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每一笔投资在一开始决策时就能综合考量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和环境价值的一致性,那就会从根本上解决很多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矛盾,而非仅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这正是ESG理念的核心所在。

在卸任招行行长一职后,我开始专注于公益事业。卸任后当天,我便受邀担任壹基金理事长。经过多年的发展,壹基金已经改制成为国内首个公募的慈善公益基金,一个由多位知名企业家组成理事会的公益组织,致力于推广“尽我所能、人人公益”的公益理念。

在任职壹基金之初,遇到许多矛盾也遭到社会一些批评,我深刻理解到公众对公益组织透明度存在质疑,这让我更坚定了做好公益的信心和理念:必须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来管理公益组织,确保透明度和效率;用市场原则配置公益资源,提高公益项目的效益和竞争力;运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让公益与商业策略、金融工具和科技手段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这些年来,在从事慈善公益活动过程中,我还与国内外知名慈善家、企业家联合创办国际公益学院,希望能提升中国公益慈善基金的管理水平,培养公益基金高管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推动他们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社会和环境效益作出贡献。

特别是近年来,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全球需要有统一的理念和行动指南。而我认为ESG就是衡量标准,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管理工具和制度约束。

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有一句名言,一个好的企业和一个伟大企业的区别在于,好的企业可以为社会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而伟大的企业还要尽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这应该是企业的追求,也是我们做ESG的内在动力。

中国是ESG的后起之秀

南方财经:从CSR发展到ESG,投资机构和企业等市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理念的转变?

马蔚华:CSR的概念起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英国经济学家谢尔德在考察美国后发现工业革命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劳工矛盾等问题,并指出企业不光应只对产品负责,还应负有社会负责。尽管由于客观原因,当时这一观点未受到广泛关注,但随后,不少学者如肯尼斯·阿罗提出的负面溢出效应理论和R. 爱德华·弗里曼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推动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入探讨。这些理论要求企业在关注自身发展外,还要对其经营产生的负面溢出效应负责,不仅关注股东,也要关注对上下游、社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过去近百年中,这些理论的发展,加上金融投资机构道德投资和责任投资的实践,为2004年联合国提出的ESG理念奠定了基础。2006年,联合国提出的负责任投资原则(PRI)也进一步推动了ESG的实践。

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机构和企业逐渐认识到,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须关注环境和社会效益,以避免与社会发生矛盾,减少对社会的伤害。

近年来中国的投资机构和企业也在经历理念的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承担社会责任,并开始关注、遵循ESG投资原则,以追求投资项目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南方财经:今年以来,三大交易所、财政部、国资委等多个部门出台了全国统一的ESG披露标准,你如何看待近年来ESG在中国的发展?

马蔚华:近年来中国的ESG发展在全球范围内表现突出,虽然不是最早的,但肯定是目前最“火”的,成为后起之秀。

从理念上来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与ESG理念高度契合。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与ESG理念高度契合,这些因素都推动着中国ESG的持续进步。

而从标准上来看,中国也在一步步完善ESG标准体系,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今年以来,三大交易所出台了上市公司ESG披露指引,开始与全球成熟市场的交易所看齐,推动并逐渐实施强制披露。财政部也在前不久发布了可持续信息披露相关准则。这些准则与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的相关准则相契合,又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国情和行业特点。在统一准则的指引下,中国的ESG评级机构在数字化的助推下将得到迅速发展,这些都有助于减少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企业的偏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评价体系。

此外,目前生态环境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也正在联合推动企业碳排放标准体系和碳账户体系的搭建,这将进一步推动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结合,也将为银行绿色金融产品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但仅依靠制度约束是不够的,我们更期望中国企业能够在思想上逐步接受ESG的理念。企业必须将ESG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之中,重塑以追求长期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并将这种价值观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战略制定、执行、管理、激励以及约束机制等。

通过企业文化的重塑,推动ESG文化深入人心,让企业的所有员工都自觉地将ESG原则付诸实践,最终将ESG理念内化为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理念,ESG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有效的管理工具,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们也观察到,近年来ESG发展理念正在从央企、国企传递到民企。从国资委成立社会责任局推动央企ESG全覆盖,到相关部门推动中国企业法人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已经看到不仅仅是央企,有部分民企已经达到了国际评级机构AAA水平。

粤商精神与ESG理念高度契合

南方财经:你此前所在的招商银行及当前所任职的机构服务过非常多粤企,如何看待ESG理念在粤商群体中的接受度?

马蔚华:我长期在广东工作和生活,深刻感受到从履行社会责任到推动践行ESG的过程中,广东企业都走在全国前列。

粤商有两个特质,一是创新。创新是广东企业家精神的核心,特别是深圳,被誉为“创新之都”。粤商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对ESG这些新事物保持更开放态度。

二是爱心。粤商以其慷慨的慈善公益行为而闻名,向社会展现了他们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情怀。

这两个特质使得ESG理念在粤商群体中容易被接受,许多粤商企业ESG披露获得国际上高度认可。

近年来,我们看到粤商在多个领域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从扶贫济困、乡村振兴到环境保护、绿色低碳,从支持妇女儿童健康到参与文物保护等公益项目等,这些都展现了粤商从企业社会责任到ESG实践中所创造的社会价值。

南方财经:你认为粤商的传统精神与现代ESG理念在哪些方面可以相互融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马蔚华:我所理解的企业家精神,包括创新与创业的进取心、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报效社会的责任感、报效中华的爱国情操以及胸怀全球的大视野。

而这些精神在粤商群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构成了粤商接受ESG理念的坚实基础,成为粤商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

南方财经:粤商又有哪些传统或固有思维会为粤企实施ESG策略带来挑战?

马蔚华:过往,粤商在创业过程中倾向于实用主义策略,特别是在进入新领域时,企业家们经常面临成本投入与盈利之间的挑战。在创业初期,企业往往更注重生存和稳固市场地位。这种对短期利益的追求有时会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发生冲突。

我们在接触企业的过程中也发现,部分粤企对ESG概念的理解有模糊的地方,他们担心在ESG上的投入不会立即带来明显的回报。尽管如此,他们在寻求立足点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之间的平衡。对ESG的认知和理解是一个需要持续深化的长期过程。

此外,粤商的低调务实与ESG理念所倡导的公开透明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粤商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与ESG强制披露的统一标准也有所冲突;粤商的合作文化更注重商业利益共同体,而可能忽略了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如社区、社会组织等。这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和与适应。

ESG应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南方财经:在全球和全国ESG评价和披露标准日趋统一的大背景下,提升ESG表现对粤商而言有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又有哪些好处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

马蔚华:事实上,推动ESG发展的核心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金投向可持续发展领域。因此,近年来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标的时,更倾向于选择ESG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因此,提升企业ESG表现不仅会提高企业被投的概率,也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

第二点,我认为提升ESG能力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非财务风险。我们看到资本市场上有越来越多因非财务风险给企业造成严重伤害的案例,如传统能源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风险、个别企业财务造假及管理风险等。这些风险事实上都可以通过提升ESG能力来提前规避。

第三点,我们也观察到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步入职场,年轻一代对于企业的价值观认同越发重视。年轻人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价值观相符的企业作为职业发展的平台。ESG理念更关注员工个人成长和环境保护等议题,这种价值观对于吸引年轻一代优秀人才具有积极影响。

此外,提升ESG表现也有助于企业品牌形象的传播,因为ESG是大势所趋。

随着全球ESG评价标准的统一和碳交易市场的成熟,企业经营透明度的提升有利于推动建立公平的市场激励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引导资本流向绿色低碳行业,从而激发企业减少碳排放的动力。最终,ESG将成为企业内在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引导减少负面外部效应,促进市场公平交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共赢。

南方财经:近年来,粤商中有不少青年的企业家开始崭露头角,年轻一代的企业家对ESG的理解是否有所不同?

马蔚华:首先,年轻一代粤商拥有优秀的教育背景,在接纳国内外先进理念上相比父辈具有明显优势。他们对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领域有着更全面深刻的理解,更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在与ESG相关的认识和实践中行动迅速。越来越多年轻人认同“双碳”本质上是一次科技革命,这一代人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突出,他们有望通过技术创新攻克更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其次,年轻粤商拥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他们大多有海外留学背景,更熟悉全球的法律体系和交易规则。他们能够将先进的理念和实践引入中国,促进传统企业向国际标准靠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此外,我们注意到,这一代年轻人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更加关注气候变化、解决社会矛盾等全球性议题,深刻理解这些问题需要包括自己在内的全球人类的共同努力,也展现出更强的报效社会主动性和责任感。

最后,年轻一代对品牌影响力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他们开始意识到ESG不仅已成为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帮助企业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因此他们非常注重企业的ESG传播。

南方财经:在这种大背景下,粤商如何突出优势,确保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马蔚华:首先,粤商可以利用自身在创新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在面对短期与长期利益冲突时,通过创新思维,如利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方案,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其次,粤商有着开放合作的精神。在新形势下,企业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盈利能力上,更体现是否能获得社会、投资者、供应链上下游客户的认同与尊重。因此,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推动供应链低碳转型都备受重视。粤商应该以合作开放的心态,协同供应链上下游所有企业共同参与绿色低碳转型,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协助上下游企业共同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品牌价值,从而扩大社会影响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第三,广东是中国的外贸大省,多年来的外向型文化培养了粤商的国际化视野,也塑造了粤商在全球经济中的积极形象。粤商应利用这些国际化优势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在经贸合作和海外投资过程中将国外先进的ESG经验引入国内。

最后一点,粤商应重视ESG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ESG投资将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选择,粤商在扩大自身业务范围,做经营决策时应遵循ESG投资原则,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