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化双碳论坛

培育新质生产力,做强绿色低碳产业——2024广东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圆满举办

来源:南方网 发布时间:2024-05-23 浏览量:31

 为深入研究和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服务国家、地方、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大局,2024年5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和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主办、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广州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联盟企业联合会协办的“2024广东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培育新质生产力,做强绿色低碳产业”圆满举办。

  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吕建成主持,中国科学院汪集暘院士为论坛致辞。广东省、广州市相关政府部门领导和多位院士、知名专家共聚一堂,探讨能源转型过程中新质生产力培育带来的能源产业变革,为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中国科学院汪集暘院士致辞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吕建成所长主持论坛

  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能源变革及绿色低碳产业变革

  吕建成指出,现阶段,广东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培育新质生产力,既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潜力,同时也将倒逼经济社会体系全面转型升级。在此关键时期,探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新质生产力培育带来的能源变革以及绿色低碳产业变革,适逢其时。汪集暘在此基础上将目光聚焦于广东省较为特殊的气候特征,指出若能将热量分配不均带来的能耗问题通过能源变革加以改善,将会在绿色低碳的道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潘家华教授做主旨报告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做主旨报告

  零碳转型急需技术创新,零碳可再生能源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潘家华教授做《零碳能源产业体系助推转轨别离化石燃料》报告。报告中指出,农耕文明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基于生物质能源的,工业文明现代化产业体系则是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阿联酋共识》中提出的“转轨别离化石燃料”宣告了化石能源终结的开始,在人类能源变革和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现如今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从高碳的化石燃料轨道转向零碳的可再生能源为动力基础的轨道体系,包括零碳能源设备、储能产业体系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终端能源消费产业体系,可以说是碾压化石燃料产业体系,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且零碳能源的终端消费体系可使能源体系变轨更安全、更经济,同时也能带动更多的就业岗位。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在《在碳中和趋势下加速打造广东新质生产力》报告中指出,全球零碳转型急需技术创新,2020-2030年是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窗口期。清洁能源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2023年清洁能源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力为11.4亿万元,对GDP增长贡献力为40%。中国清洁能源投资在全球占主导地位,本土规模化的市场需求,降低了关键技术的成本,加速了技术迭代,助力全球零碳转型。

  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组成的中国“新三样”,成为拉动出口增长的新动能,广东的“新三样”出口同样表现优异,2023年“新三样”出口达1436.2亿元。除此之外,广东在积极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谋划新型储能发展等新赛道也正在跑出加速度。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做主旨报告

  强化被动型生物质利用,收获能源、环境、经济、双碳、社会多方效益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在《强化被动型生物质利用》报告中从生产力的三大要素联系到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解读和辨析主动型生物质与被动型生物质,并指出当前生物质产业主要存在的三类问题:资源属性认识不清,缺少管理机制;利用技术水平低,缺乏行业标准;原料价格随意波动,缺少相应的扶持政策。在此基础上对应提出了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三点建议:赋予被动型生物质能战略资源属性,纳入自然资源管理;加强科技支撑,鼓励高值利用模式创新;规范定价机制,保障高效及时无害处置。

  新质生产力要发挥创新型人才的作用、使用创新的生产资料、创新着力于生产对象。生物质是传统的物质,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其剩余物(废弃物或被动型生物质)量大面广,具有环境和资源属性,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生物质的利用效率、质量、效益,高效、无害化综合利用被动型生物质,可产生能源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双碳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南方电网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饶宏做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伯明翰大学John Loughhead教授做主旨报告

  节能降碳以实现“双碳”目标,深度脱碳以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南方电网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饶宏做《南方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展望》主旨报告。报告指出,2024年新能源已成为南方区域第一大装机电源,未来新能源将逐渐过渡到主力电源,发电量快速增长,体现出新能源的价值。报告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十五五”及中长期规划的新能源规模、消纳、渗透率以及常规电源规模、分布式光伏、新型储能等方面,提出新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三性”带来的平衡问题,需要长时储能支撑实现电力系统多时间尺度下的动态平衡;煤电节能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需加快煤电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伯明翰大学John Loughhead教授在《英国工业集群深度脱碳行动方案和前沿技术》报告中介绍了英国的工业脱碳路径以及英国努力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方法。目前英国的工业脱碳总体方法是氢的利用,还有工业过程中的碳捕获、利用、储存以及电气化,并在确定的产业集群中推进以实现多部门的规模效应和杠杆效应。

“推动和护航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圆桌论坛

  聚焦广东新质生产力,护航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蔡国田主持“推动和护航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圆桌论坛环节,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谋、华南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研究院院长谢君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鹏研究员、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罗燕萍院专业总工程师参与圆桌讨论。

  嘉宾围绕从广东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在全国的地位和优劣势、面临的绿色国际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应对、广东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机遇和行动三方面探讨了如何推动和护航广东省绿色低碳产业。专家指出数字化技术在能源领域的运用成本依然较高,且数据的协调和交换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在“碳关税”问题上需要高度关注国家层面的应对方案中有无明确信号,企业自身也要做好碳计量相关的基础工作并不断寻求最适合的技术手段与方式。针对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地铁出行,专家指出未来会加强供电系统的循环利用,基于列车运行、地下照明和空调系统带来的能耗问题,会在储能和节能方面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