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必定:泛长三角地区产品专业化分工实证——基于产品互补模式的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13 浏览量:13

来源:《发展研究》

一、引言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各大区域的经济合作正在不断加强,长三角区域也正在逐步向泛长三角(江、浙、沪、皖、赣,下同)区域扩展。长三角地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但由于高速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包括土地资源紧缺、用工成本上涨以及能源、原材料资源供给紧张等,迫切需要扩展新的发展空间。

区域经济分工合作实质就是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集聚化,即各地区专门生产某类产品。专业化生产格局的形成,同时也要求以区际交换来弥补本区不能或不宜生产的产品之需求和实现本区专业化生产的产品价值,使分工进程得以延续。以往对于区域经济分工合作状况的研究多采用各类工业产值作为研究指标,通过计算或排序得出区内各地域的产业竞争力强弱(刘志彪,2003);或者是采用区位商来计算各地区的产业优势强度系数(刘宗让,2005);或运用相似系数和产业专业化系数来展开协整检验(李廉水,2007);或将区位商与其他指标综合为一个评价体系如综合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及产业贡献率(商薇,2008);或结合产业的状态概率分布、各态历经概率和SHORROCKS指标(王铮,2007),构建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区域产业的分工与合作状况进行研究;此外还有评价投入和产出相对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孙慧,2006)等。

二、模型选择及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的产品专业化分工系数具有以下优势,其—、选择产品而不是整个产业来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更真实的产业竞争优势状况;其二、泛长三角地区四省一市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存在一定差异,选用此模型,能够有效地反映各省区产业结构的特色优势。

1.计算方法选择

产品互补式区域传递是基于劳动地域分工条件,区域间对产品互补不足的一种区域传递类型。一般来说,不发达地区多表现为初、中级产品的流出和最终产品的流入;而发达地区则更多地表现为初、中级产品的流入和最终产品的流出,并且在传递中起主导作用。

产品互补式区域传递的程度,可以用地区产品的专业化系数来反映:

ηij=Qij/Qij     (1)

式中:ηij——i区域i产品的专业化系数;

Qij——i区域j产品的人均生产量;

Qj——全国j产品的人均生产量。

2.数据选取及测算结果

本文选取《中国统计年鉴》中“分地区全社会工业品主要产品产量表”和“人口统计表”中的数据为研究对象,由(“式计算出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五省区36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专业化系数门ηij

三、泛长三角区域各省市产品专业化及优势产品分析

由表1,安徽省产品专业化分工系数大于1的有:家电业、汽车业以及能源、原材料产业。

 

 

安徽省的家电产品专业化系数整体偏高,包括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产业较全国平均水平具有明显优势。合肥、芜湖、滁州三市已经形成了家电“金三角”。汽车工业也具有一定优势,拥有奇瑞、安凯、江淮等国内知名汽车品牌。此外,合力叉车、合肥日立等工程机械企业也在全国机械装备业居领先地位。安徽省因其地理条件在能源、原材料产业也具有优势。

江西省与安徽省同处泛长三角地区,其产品专业化系数大于1的行业为水泥及汽车工业。江西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有色金属资源优势,铜、钨、钽等矿产储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主要问题是工业化水平偏低。近年来,其结合资源优势特点,选择了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产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

上海市的产品专业化系数大于1的行业包括:石化工业、钢铁工业、通用装备制造业及电子制造业。近年来,上海市基本形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船舶关键件、发电及输变电设备、海洋工程设备、民用航空产业配套装备五大产业基地。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市的钢铁企业主要分布于三个区位:一是宝山区域,围绕产地布局的上海北郊钢铁产业圈;二是围绕制造业工业带,集聚于消费地的松江、闵行、嘉定的沿江沿海工业带;三是以长江沿江和环渤海港口、铁路为主的交通枢纽区域。

电子信息制造业已经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上海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奠定了基础,也为借由技术创新升级从而提升和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提供了机遇。近几年,上海市的集成电路及数字家电制造业取得了显著发展,2003至2006年,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占到了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的30%至45%;2004年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在全球市场的比重首次超过1%,2007年达到1.93%。

江苏、浙江两省均属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都拥有较为发达的轻工业,而重工业则是江苏省更为发达。江苏省的产品专业化系数大于1的行业为:纺织业、石化工业、机械及电子制造业,沿江经济带重点发展钢铁、石化、电力等基础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徐连经济带则以重化工业和现代农业的重点发展为主。

浙江省的民营经济相当活跃,覆盖制造、纺织、电器等十几个领域,其专业化系数大于1的行业也多集中在轻工业。浙江省的商品交易市场发达,数量多、规模大,形成了围绕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以专业市场为特色、生产资料市场为后续力量、其他要素市场相互配套补充的商品交易网络。

依据时间趋势,可分为以下四种产业演变趋势。

第一类为始终占据优势地位的产业,表现为产品专业化分工系数均大于1。

第二类为优势地位上升型产业,专业化分工系数由小于1上升为大于1。

第三类为优势地位下降型产业,专业化系数从大于1下降为小于1。

第四类为始终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产业,专业化分工系数始终小于1。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泛长三角区域中的沪、江、浙三省区产业结构“同中有异”,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三地的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工产业、金属制品业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生产水平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如果据此就断言这一区域存在产业同构现象还缺乏进一步的数据,因为虽然拥有相似的产业结构,但其内部的产品结构仍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实际资料显示,沪、江、浙三省区的优势产品还是各具地方特色的,比如同是纺织业的产品输出大省,浙江的优势产品主要为化纤布等,而江苏的优势则在中高档丝绸面料方面。三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决定了其产业结构的优势差异,从而不会完全趋同。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园区经济”及“开放型经济”,引进外资的数量超过上海、浙江,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的现代制造业;而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多地依赖民营经济,从而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更具优势。这—点也在表1、2的数据中得到体现。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则更多地体现了“有进有退”的模式,将发展的重点转向技术创新型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主动退出部分传统制造业,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安徽省近年来重点发展家电、汽车等通用制造业及基于煤炭、电力等资源优势的一系列相关产业,在泛长三角的区域分工中取得了—定的竞争优势,在上表的数据中也可得到反映。江西省则立足其矿产资源丰富的特点,选择了包括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在内的六大支柱产业,以带动其工业化进程。

在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式中,在中心城市由于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较高,适宜配置对生产成本较不敏感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服务业,主要为咨询、金融、研发等现代生产服务业,从而为中心地区和周围腹地提供所需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在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型的过程中,上海以其历史、地理、人力资源优势,具备成为“总部经济中心”的实力。毗邻上海的江苏、浙江两省则拥有相对低廉的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等而形成中心城市的外围制造业集群,许多公司将其生产制造基地布局于这—地区。随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区内各项生产成本逐渐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了向成本更为低廉的区域转移的趋势,从而给地处于更外沿的泛长三角地区的安徽和江西两省带来了承接中心区域扩散效应的机会。在泛长三角地区的分工合作中,以上海这个“总部经济中心”为代表的增长极中心将为外围地区提供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源流等生产服务,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外围腹地的产业结构升级发展;而外围腹地则将以其低廉的生产成本为区域经济的生产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05).

[2]刘颖琦,李学伟,李雪梅.基于钻石理论的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01.

[3]黄伟、张阿玲、张晓华.我国区域间产业经贸产品结构合理度比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01).

[4]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叶依广、曹乾.我国产业部门增长效应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03(03).

[6]郭金龙、张许颖.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199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