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连生:安徽如何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3-23 浏览量:16

来源:安徽日报

 

        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国家重要战略,也是新常态下安徽发展新的战略机遇。2014 年底,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把安徽打造成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为实现这一愿景和目标,我认为有三点值得思考。

        一、安徽需要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挥和提升综合优势

        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必然重视“龙头”建设和发展。安徽已经是长三角地区的成员,更要利用好这一历史机遇,加快自身的崛起。安徽过去十年坚持东向发展取得了实效,现在入围长三角,在体制上更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与长三角的深度融合。首先,要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的对接。以沿江重要港口为节点和枢纽,统筹推进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电力、油气管网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其次,要高度重视要素市场的对接。长三角不是简单的行政区,而是大的城市群。城市群是以快速交通通道网络和高效通信网络为基础,城市之间交通通信方便快捷。安徽对接沪苏浙,最好的方式是加强自身城市群建设,打造安徽增长极的城市群,构筑与长三角以及国内城市发展群落化趋势相同的平台,形成一般制造加工业基地来承接产业和资本的梯度转移。这样既有利于安徽加快发展,也有利于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模式转换。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发生了两个新变化:其一是空间扩容,长三角地区由“小长三角”向“大长三角”的扩容,安徽省成为“大长三角”的重要成员。“大长三角”又被称为沪苏浙皖超级经济区。其二是功能转型,以《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为标志,形成四大区域功能: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地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地区。基于上述两个变化,长三角地区将发挥整体优势,在产业、市场、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加强融合、互动发展,正在形成五个方面的一体化:其一,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推进长三角地区形成同城效应;其二,市场发展一体化,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市场;其三,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一体化,推进长三角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四,区域创新体系一体化,推进长三角成为城乡创新型区域;其五,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长三角地区成为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诚然,安徽之所以能进入长三角,是因为安徽省绝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大上海都市圈3 小时车程范围内,可当日往返。以联合利华集团公司为例,总部设在上海,而把主要的生产基地布局在合肥,一方面为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使产品更贴近市场。但是,前年编制的《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未包括安徽省,因此安徽省与沪苏浙五个方面一体化存在规划上的障碍。从更深层次分析,障碍的原因是在于安徽省与沪苏浙之间存在经济差距和综合交通水平的差距。

        二、安徽需要正视与沪苏浙的差距

        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是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世界公认的基本尺度。长三角地区中的沪苏浙三省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主要标志:一是产业结构进入优化阶段,第一产业在GDP 的构成己低于5%;第二产业达到一定水平后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的占比逐渐走高;二是城镇化率较高,沪苏浙城镇化率在10 多年前就超了50%这个“拐点”,平均水平达61.29%,已相当于发达国家20 年前的城市化水平;三是人均GDP 水平较高,2008 年上海市人均GDP 首先超过1 万美元,其后苏浙两省人均GDP 超过1 万美元;到2012 年,沪苏浙三省平均达69028 元人民币,相当于10935 美元,跨过了1 万美元“门坎”,表明整体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但是,己成为长三角成员的安徽省,当前只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2014 年第一产业在GDP 的构成为11.5%,尽管第二产业在GDP 的构成达53.7%,但第三产业在GDP 的构成仅为34.8%,人均GDP水平仅为沪苏浙三省市平均水平的41.7%。

        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迅速发展,不仅营业里程长,密度高,而且投入车次多、发车周期短,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真正进入快速交通时代。就高速公路而言,沪苏浙三省的密度最高,平均每百平方公里达4.17 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16倍,是全世界高速公路密度最高的地区。全国“四纵四横”的高铁主骨架,长三角地区就有“两纵两横”通过,即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的“两纵”和上海—昆明、南京—成都的“两横”。在长三角核心地区,城市之间互通城际高铁,实现了全高铁链接。沪苏浙的内河航运和公路密度最高,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21 倍和2.88 倍。安徽省沿江港口及合肥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严重落后于江苏、浙江等地,航道及配套设施亟待改善提升。

        三、重点提升和发挥皖江地区的竞争优势

        八百里皖江,下连沪苏浙,上通赣鄂川,江面开阔,水源充足,支流众多,湖泊密布,拥有顺江出海对外开放的最佳区位。皖江地区重点应该也必须是承接沪苏浙的产业组团式转移和产业链整体转移,形成一批特色园区和示范园区,实现产业梯度的大转移和转型升级的大提升、城镇化的大发展。各个城市都应培育和发展若干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产品品牌响的特色产业集群,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加工制造业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结合,高度重视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整个地区的竞争优势地位。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科院 吕连生

 

【来源】安徽日报/2015 年/3 月/23 日/第0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