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侠:安徽工业发展走势及对策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25 浏览量:16

来源:安徽日报

一、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安徽工业走势评价

20081月以来,安徽的工业增长曲线与全国的工业增长曲线在大趋势相同的基础上,呈现出经济调整关键时期的背离走向。大体上看,这种背离走向可以分为两段:2008年,尤其是上半年,相对于全国工业经济的不景气,安徽工业走出一波在较高区间运行的曲线;2009年,当全国工业经济在政策刺激下表现回暖时,安徽工业曲线则开始向全国工业增长曲线靠拢。如果全国工业一直回暖下去甚至出现较快增长,安徽工业增长能否保持良好势头,取决于我们借危机调整经济结构的力度。

1、2008年以来安徽工业较高增长有四个因素:(1)外向型经济比重低。从外贸依存度看,2008年安徽对外贸易依存度约为15.7%,远低于全国的57.9%,进出口对安徽经济影响微乎其微。这是危机特殊背景下,安徽工业相对沿海工业保持较快增长的原因。(2)工业品市场传导过程使安徽以资源品生产为主的工业得以缓冲。一是危机初期,下游生产厂商依然按前期合同积极备货,使资源性产品因正常供给而保持繁荣;二是由于市场对资源品惯性渴求囤积,使资源品价格“回光返照”般上涨,为资源品生产企业带来丰厚利润;三是沿海企业的倒闭风潮,为中西部低成本产品带来的市场空间和机遇,使许多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明显转机。这些因素甚至带动许多资源品生产企业全年业绩上涨。(3)产业结构调整使安徽得以避免资源品价格大幅度下滑的沉重打击。一是当资源型产品价格下滑拖累重工业走低时,轻工业增长在安徽多年历史上首次出现持续高于重工业增长的局面,且二者增长差距扩大。二是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使高技术产品比重日趋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2008年,全省已有高新技术企业1382家;高技术产业创造的总产值已由2004年的928.27亿元增长到3212.3亿元。三是装备制造业发展带动大批中小配套企业生长,这些小企业在危机深重时表现出良好的抗跌性。从20084季度大、中、小型企业的景气指数比3季度下降幅度看,大企业为25.1%,而中小企业分别为17.4%8.1%。四是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异军突起。20084季度,全省工业增加值大幅下滑,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已经由1季度的139.3下降到90.8,而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景气指数却高达156.3,为安徽顺利“过冬”提供了支撑力。(4)国家刺激经济政策带来新的增长机遇。一是拉动内需政策推动了地区投资增长。二是“家电下乡”政策促进产业发展。由于安徽家电生产的成本优势,及因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较慢带来的价格优势,国家出台的“家电下乡”政策使安徽的家电产业受益匪浅,今年前两个月安徽家电业产量增长达47%。三是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及时转变了奇瑞、江淮等汽车厂家生产下降趋势。今年1季度,奇瑞和江淮的乘用车产销量都创出新高。

上述四个因素中,只有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增长抗跌的必然性,其它因素都是经济非常态运行下的偶然机遇带来的;一旦经济运行恢复常态,这些助长地区工业发展的偶然性因素就会消失;此时,产业结构中的一些有利因素也会在与其他地区的竞争比较中优势不再。

2、产业结构调整不够而影响发展后劲。此次危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沿海地区明确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应对危机和培育后劲的首要举措,而安徽工业在结构调整方面则显得不尽如人意。一直以来,安徽工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性工业比重过大,且都处在产能容易过剩、发展比较被动的行业。2008年以来,安徽的资源型工业重创明显,全省处在亏损前列的除了化纤、仪器仪表两个小行业外,其它如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都是地方的支柱产业。尽管重工业受冲击较大,但在此期间调整的力度并不大;一些产能甚至还处在无序扩张中。二是不能形成区域内的错位有序发展,造成各地有支柱产业,却没有规模大和竞争力强的企业。特殊的地理位置、传统文化和资源禀赋影响使安徽南北差异较大,各地经济发展比较容易形成自己特色。但是这些年,各地相同的支柱产业、相同的产业集群和专业镇比比皆是,冲淡了地方特色。这对于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实现错位发展是一种背离。

二、调整安徽工业经济结构的几点建议

1、加大工业结构轻型化调整。地区支柱产业变化的周期性规律表现在,一般在经济调整期,市场需求弹性较小的消费品行业发展的机会较多;而在经济上升期,投资品行业发展机会较多。在长达7年的经济繁荣期,安徽工业结构的重型化日益加剧。2008年以来的经济调整,安徽以资源型工业为主导的重工业重创明显,而轻工行业发展较好。此时期亏损较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重工领域;而减亏较大的行业,除了水和燃气、燃料等市场需求弹性极小的行业,就是如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等劳动密集的轻工行业。显然,危机带来的机遇十分有利于安徽的经济结构轻型化调整。关键是地方政府如何抓住有利时机,顺势而为,一方面要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向一些资源型工业的惯性流向;另一方面要从保护资源和防止后续投资规模向资源型重工业领域集结的目的出发,限制新上采矿、发电、煤化等项目。

2、解决产业同构化问题。严格的产业规划可以有效防止区域产业同构化。(1)整合国企的研发、生产和市场资源。规模效应是汽车整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区域内的汽车产品同构化企业势必会在同一市场内相互竞争、自我削弱。如果是民营企业,市场有可能引导竞争中的厂家联合重组;如果是国有企业,则需要政府力量加以整合。乘用车市场整合势在必行,它将能从集中龙头企业诸多优势上带来地区汽车业发展质的飞跃。(2)发展新兴产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新兴产业是相对于市场新的需求容量而言,并且需要高素质的物力、人力和智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而有的工业实力较强的城市还是应该从工业的产业成长性上寻找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突破口,更能凸现自身优势。

3、畅通国有资本退出渠道。在这次危机应对中,国家和地区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使大量财政资金进入经济领域,其中相当一部分将沉淀为国有资本。与西方工业化国家相反,我国的国有资本形成容易,退出难。因为,与国有资本相伴而生的往往是政府的既得利益;因此,最终解决这些国有资本的退出只能靠新一轮改革。从地区的发展看,仍然是谁的国有资本量小就发展负担轻;谁改革的行动快就发展超前。安徽的国有企业主要在市场竞争激烈、生产容易过剩的行业。无论是产业的“航母”还是地方政府的“财神”,国企对地区和产业长远发展的多种制约不容置疑。在经济下行时期,无论国企经营状况如何,都是国企改革成本小、效果好的最佳时期。加快国有资本的退出应该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