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侠:中部如何应对上海自贸区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05 浏览量:19

来源:决策

        与以往建立的政策经济区不同,建立上海自贸区绝不仅仅立足于目前形势的需要和应对。为此,我们的应对和跟进必须站高看远,才能立足长远、立足不败。

        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还没有一项开放政策能像成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一样,引起如此广泛关注和深远影响。为什么这一政策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它对并不毗邻的中部地区影响带动力如何?

        全面放开是自贸区的核心价值

        2008年以来,多年发展积累下的各种矛盾负担日益沉重,中国经济重振困难。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几乎全线面临产能过剩,而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不足、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国际贸易额增长缓慢等问题,更加重了过剩压力。

        与此同时,高端制造业成长缓慢,还没有任何产业能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这种两头不给力的产业空心化使得经济增长乏力。

        目前,全球119个国家已建立2300多个自由贸易区,出口总额2000多亿美元,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达1亿个。而我国这些年的政策性开放措施力度一直较小,仅限于一些免税贸易区和港口建设,这与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称。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建立自贸区带来的新开放,将迫使各利益集团进入更为广泛激烈的竞争。以此倒逼改革,避免了从上而下推进改革的层层阻力。

        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转型升级,简单说,这就是建立上海自贸区的核心价值。仅从自贸区的名称看,“自由”意味着放开,“试验”意味着推广。因此这种“放开”必是有针对的,能切中时弊的,可复制并最终推动转型升级。

        首先是开放的政府监管模式。放松政府管制就是要强化市场机制,改变政府主导经济模式导致的转型发展困境。

        如何转变政府经济职能,让市场和私营部门有效作用?自贸区的试验内容主要有:对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和社会六大服务领域提出开放措施,其中,减少对利率、外汇和投资的国家控制最引人注目厂同时,自贸区实行“一线放开”简化出入境手续和“二线管住”的高效管理模式;实施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投资和贸易的新税收政策。

        其次是开放的市场运营模式。只有把对市场的管制放开,才能有效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对此,自贸区对原有行政管理模式颠覆性的改革,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即把对企业正面规定“只能做的”,改作对企业只规定“不能做的”,企业因此从无限不能做状态到无限可做状态,发展的空间扩大不言而喻。

        另外,开放的资本流动模式。自贸区的自由贸易,包括由单向引进开放转向双向互动开放:由货物贸易开放为主转向服务贸易开放;由降低关税壁垒为重点转向降低无标价壁垒为重点。

        更重要的是,资本高效快捷的流动。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按国际惯例改革我国僵化低效的金融管理体制。目前,自贸区在便捷结算等业务基础上,允许外资开设银行和融资租赁公司,并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跨境融资自由化等改革措施。

        自贸区对中部的冲击

        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因此短期内,也会对中部地区产生很大的冲击,但长期看,新型经济的溢出效应将为中部转型发展提供支撑。

        自贸区把集中的全国优势资源与新一轮开放改革的政策措施相结合,必将产生多种类型且高效运转的新型经济体。这些经济体的财富溢出,将直接影响区外各种经济关系转变,如市场交易方式转变、产业分工模式转变,乃至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路径转变等等。

        除此之外,更深层次的是,自贸区对中部地区的体制改革将产生深远影响。

        这些年,政府主导型的地区经济发展,在中部各地已经形成“路径依赖”。尽管政府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减少经济职能的努力,而实际上,资源向政府的集中加强了,审批手续复杂了,企业负担加重了,公务员队伍庞大了。长期的财政分灶吃饭,使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强,即便中央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但改革越往下行,阻力越大。

        小型化的行政管理是自贸区体制建设的重要定位,其深化体制改革的试验在于,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寻求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途径。这些改革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轻企业负担,因此能带来新一轮发展动力。

        自贸区的试验必将对中部体制改革产生极大影响。改革红利的巨大动力,会推动中部加快改革。改革越早越彻底者,获得的红利越大。

        反思中国早期的市场化改革,正是因为改革的认识差距和行动差距,造成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明显差距。这个教训会使各地政府积极跟进自贸区改革,最终实现自身体制机制转变。

        而且,中部复制改革模式相对于上海自贸区开拓性尝试,将大大减少改革的风险和成本。如金融体制,目前,中部地区普遍存在金融制度封闭落后问题。自贸区开放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必然面临搞活金融与风险可控的艰难挑战。一旦改革试验成功,中部就可坐享改革红利,使目前因金融制度制约带来的诸多发展难题迎刃而解。

        从产业升级方面来说,现代服务业是自贸区的主要业务内容,而且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在开放贸易背景下迅速发展的金融资本服务、物流运输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将会带动中部制造业最薄弱环节加快发展,达到其整体水平升级的目的。

        中部怎样应对和跟进

         “中部崛起”战略为中部发展带来强大的政策推动。一晃十年过去,原有的政策动力早已不在。如何继续加快发展?

        近年来,各地都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的政策示范区。但是作为内陆地区,中部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不是靠继续包裹政策外衣,恰恰相反,如何突破原有的政策体制框架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才是中部经济发展的真正出路。而参考自贸区政策和借助自贸区平台,可使中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早日实现新的突破。

        目前,关于如何应对和跟进上海自贸区的影响带动,中部省份主要集中在政策体系创新和产业体系跟进上,其建议大多实际、具体,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应该看到,与以往建立的政策经济区不同,建立上海自贸区绝不仅仅立足于目前形势的需要和应对,而是立足于中国经济如何突破制度利益堡皇,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中杀向国际经济的新高地。为此,我们的应对和跟进必须站高看远,才能立足长远、立于不败。

        首先,加快政策跟进,打好新一轮开放的制度基础。政策跟进,主要参考自贸区总体方案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即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

        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通过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不同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建立行业信息跟踪、监管和归集的综合性评估机制;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提高行政透明度,完善体现投资者参与、符合国际规则的信息公开机制等。

        其次,加快产业跟进,打好调整升级的经济基础。产业跟进的核心价值是还权于市场。跟进渠道首先是如何复制并利用自贸区的“一简化六自由”,即简化管理尤其是行政审批,使区内注册企业享受贸易自由、人员进出自由、货物进出自由、服务进出自由、货币流通自由、货物存储自由。

        第三,加快服务业跟进,打好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要跟进并运用自贸区贸易、物流、结算等功能的营运组织形式,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利用自贸区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期货保税交割试点等平台,开展能源产品、基本工业原料和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拓展仓单质押融资等功能;跟进并复制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

        要通过自贸区的对外联系平台,推动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管理咨询、数据服务等外包业务发展,并尽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撑系统。同时要完善法制保障,参照自贸区改革内容,建立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来源: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