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杨“家门口”服务站惠民生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4

金杨新村街道“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日前举行。据悉,该街道48个居民区将建成48个专属特色“家门口”服务站,同时根据小区类型、居民特点和资源优势,深化“一居一品”。街道将通过“七彩服务”项目化的运行方式,以“红帆”党群服务、“橙心”政务服务、“金美”文化服务、“绿享”健康服务、“青馨”生活服务、“蓝畅”社区管理服务、“紫盾”法律服务,精准化、便利化地服务群众。


全方面挖掘 “老漂族”需求


苏雪琴阿姨今年61岁,来到上海已近10年。“儿子与媳妇在上海打拼,我们就跟着过来成了‘老漂族’。”东方知音居民区书记杨小丽告诉记者,建平实验小学和中学在小区附近,不少新上海人看中了学区优势,来小区安家。因此,居民区里有不少像苏阿姨这样的“老漂族”。“由于要照顾子女及孙辈的生活,他们背井离乡,承受着旁人难以想象的孤独。”杨小丽说。


今年3月,东方知音草拟了一份“寻人启事”,在社区寻找“老漂族”。来自安徽的67岁老人李以杰第一个报了名。儿子、女儿都是新上海人,李以杰和老伴也在上海多年。“生活都已经习惯了,就是没有圈子,我觉得居委这个‘寻人启事’寻的就是我。”


很快,启事就寻到了70多名“老漂族”,东方知音苑“‘老漂’梦、知音情”自治项目也应运而生。“我们通过平台的搭设、活动的开展,让“老漂”们在家门口就能认识上海、融入上海,鼓励他们在小区的建设中奉献自己的力量。”杨小丽表示。


东方知音苑是金杨街道首批“家门口”服务建设站点试点居委。苏阿姨说,“老漂族”在这里聚集起来,大家一起学说上海话,展示家乡菜。居委还鼓励子女进行感恩行动。父亲节和母亲节,当收到子女们录好的“我爱你”视频时,“老漂”们不禁泛起了泪花。如今,苏阿姨、李老伯都在社区里担任了楼组长角色,居民有难题就找他们,他们汇总居民意见后上报给居委。“我在单位里就喜欢张罗事情。在上海,在家门口的服务站点,我不仅享受到了服务,还能为大家做点事情,感到很开心!”热情开朗的苏阿姨笑着说。在东方知音苑家门口服务站,记者看到了服务清单手册,其中包括党课、党员教育管理、征集微心愿等共性服务项目120个,个性服务项目13个,特色服务项目两个,“老漂”摄影服务和“老漂”之家都属于东方知音的特色服务项目。


出台“家门口”服务体系 全岗通制度


按照新区要求,金杨街道通过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营、信息化支撑和专业化支持,构建居委层面“家门口”服务体系,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获得感;通过项目共创、队伍共聚、制度共建,促成德治、法治、自治、共治元素在社区治理格局中的关键融合。


除了详细的服务清单,金杨街道还出台了“家门口”服务体系全岗通制度,对首问责任制、社工行为规范、错时工作制、分块负责制、例会制、轮岗制、培训制、带教制等作出详细规定。金杨街道自治办副主任包文卿解释道,“家门口”服务站点将设立首问接待台,首问接待人员应根据不同事项做好指引、介绍、告知、答疑、处办、协办、转办等工作,并承担首问责任。“居民诉求能够当场解决的,须当场解决;需要去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一次性告知全部办理要求、所需文书材料、受理地点和咨询电话,不得推诿或者误导,更不能拒绝解答。”这就要求社工提升专业技能,目前,街道已编印了《文件资料汇编》《业务知识手册》《政务流程指南》《自治项目纵览》等7本材料,严格对标118项共性服务项目清单,为社工按图索骥和居民少走弯路提供了有效指引。


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街道还为“家门口”服务站点提供强大的信息化技术支撑,加强科技在社会治理中的有效运用和综合利用,加大“金杨家园”等一站多屏式“互联网+”管理服务在居民区层面的应用。在党建服务上,街道结合党员远程教育,打造“互联网+微课堂”,进一步夯实党员教育功能;在生活服务上,街道通过“浦东易生活”“国安社区”“号码百事通”等线上线下平台,为居民提供精准便利的生活服务;在综合管理上,街道积极发挥“浦东e家园”平台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持续推进居委会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资源融合共享。据了解,金杨街道将在年底前完成第一批24个“家门口”服务站建设,以及在2018年完成第二批24个服务站建设,并将在清单梳理、具体建设中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充分发扬民主,真正把“家门口”服务站建设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