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生活,就是幸福生活——界浜村村民张平安的小康之路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6

矮平房变高了,成了三层“别墅”;毛坯房“升级”了,成了精装修房;空调、60吋液晶电视一样也不少……从以前的能解决温饱就不错,到如今吃穿不愁、每年还能出去旅游,在浦东周浦镇界浜村村民张平安看来,“幸福的生活应该就是现在这样吧。”

今年58岁的张平安,是土生土长的界浜村村民,四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16岁时,因家里贫穷,张平安初中一毕业就去了村里的五金厂干活,分担养家的任务。之后的几年里,他做过喷漆,织过口罩,也当过机修工。“那时候的日子是真苦,一家人6个劳动力干一年只能赚到200块,肉都吃不起。”张平安说。

24岁的时候,张平安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小家。那时的他,已经幸运地进入了市属单位——瓦屑搪瓷厂工作,收入情况大有改善。不过,为了补贴家用,张平安同时还利用村里分下来的3.5亩地,干起了副业——种桃子、种草莓、养兔子……那段时间,他每天起早贪黑。

“早上4点起床,到田里干活,干完回家冲个澡去单位上班。上完班回家顾不上吃饭,又要到田里去干活,每晚总要到8点左右才能回家吃上饭。”张平安回忆说,“当时年轻有精力,看到人家种什么就学着种,想着能贴补点家用就好。”

那时候,界浜村有不少村民种桃。每到桃子收获季,村里就会出现大批村民沿路卖桃的景象。为了挣得多些,张平安每天凌晨1点骑着自行车、载上200斤桃子出发,到市区卖桃。“虽然辛苦,但至少能吃饱了。”他告诉记者,“每年靠卖桃子能赚3000元,加上平时的工资,温饱不愁了,攒个两三年,还能把家里的房子装修一下。”

2000年,张平安离开瓦屑搪瓷厂,凭借自己的手艺开了一家喷漆厂。一番摸爬滚打后,喷漆厂的生意渐渐步入正轨。

2004年,张平安买了家里的第一辆小汽车。后来,房子也越建越高,毛坯变成了白墙、贴上了瓷砖,空荡荡的屋子里也逐渐被各式电器、家具填满。

2012年,界浜村乡村振兴产业的重点项目——周浦花海生态园开建。张平安家里3.5亩的自留地,在村委会的牵线搭桥下,以每亩1800元,每年递增5%的价格流转给周浦镇农**司,用于打造周浦花海。

“有了喷漆厂以后,我也顾不上种地,之前把这块地租给了别人种西瓜,每年每亩收500块。”他说,“土地流转后,不仅租金翻了几倍,还更有保障,所以我第一时间就答应了。”除了张平安家,界浜村共有117户村民都拿出了自留地,参加流转。

令村民惊喜的是,除了可观的土地流转费,百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也在周浦花海得以解决。2015年,张平安响应土地减量化工作的号召,关了自己的喷漆厂。

“失业”了的张平安本想在村里找份河道保洁员的工作,没想到在村里安排下,不到一个月他和老伴都进了周浦花海工作。“能在家门口工作,我们都很高兴。”他说。

作为界浜村新农村美丽图景中的点睛之笔,周浦花海的建成让界浜村成了城郊的一处网红景点,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有了花海,村里的人气变旺了,现在人人都知道了我们界浜村。”张平安自豪地说。

不仅如此,去年,界浜村与周浦花海生态园达成乡村振兴带动村级经济发展经济成果反哺机制——从今年起,花海将给予界浜经济合作社项目反哺费用。而这笔钱则将用于村民公共福利、村内基础建设,以及作为储备资金增值村集体资产。

这几年,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各类设施也越来越完备,村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止是我一家,大家的日子都过得越来越充实了。”张平安说。

曾经羡慕张平安等人流转了自留地的村民,如今也有了自己的生财之道。虽然依然是种桃子,但回报大大提高。这要归功于界浜村对桃产业的重视。界浜村80%的村民家中都种有桃树。过去,每到桃子收获期,大批村民推着小车、撑起阳伞,在村里沿路卖桃,坐等路人选桃买桃,顺手买走几个。

2018年起,界浜村与周浦镇农**司合作,以“雪景”为品牌,通过统一技术、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将界浜村的“湖景蜜露”桃打造成了品牌商品。有了品牌,打通了销售渠道,桃农们再也不愁桃子卖不出个好价钱。

现在,张平安已习惯了自己的悠闲生活——白天在周浦花海大门检票、开着电瓶车巡视景区,晚上带着小孙子去村里的“家门口”服务中心散步闲逛。“空下来的时候还能在自家院子里摆弄花草,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