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港大河村规模化农业生产的致富经——跟着合作社干,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2

早上7点30分上班,下午4点30分下班,每天的主要工作除了管理农田,就是查看雪菜粗加工的过程……今年58岁的老港镇大河村村民倪德国,在大河蔬果专业合作社过上了悠闲的“准退休”生活。

“有了合作社,就有了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村民的日子更好了。”倪德国说。

老港镇的雪菜小有名气。多年前大河村村民都种植雪里蕻,指望着靠这个赚钱。然而,现实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雪里蕻卖不出去,加工出来的雪菜也是如此,不少村民经常“望菜兴叹”。

倪德国没有唉声叹气,而是摸索出了另一条出路,成立雪菜专业合作社。

按照倪德国的想法,成立合作社,就能把大家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规模后,或许能有销路,这样大家都能多赚点钱。

不过,成立合作社并非易事,启动资金就是一大难题。当时还住着破旧平房的倪德国,一咬牙拿出了积攒多年的20万元,又借了50万元,把合作社搞了起来。

然后,他开始找村民谈合作。一句“包种包收”的承诺,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50多户村民带着100余亩地,跟着倪德国开始了规模化的雪菜种植和加工。

对于种雪菜的村民来说,倪德国的合作社给了他们收入保障。一亩地大概能产1万斤雪里蕻,按照最初每斤一毛钱的收购价,每亩地有1000元左右收入。

至于后续的加工和销售,就是倪德国的事了。那时候,他经常拎着包,带着腌制的雪菜,往各种批发市场跑。“当时,我们的雪菜没有品牌,只能依靠着老港雪菜的名声,以及口感和质量,让大家选择我们。”

如果雪菜卖不出去,就要给村民打欠条了。幸运的是,倪德国四处奔波,找到了不少买家,打开了销路。

合作社走上正轨,村民们的积极性也更高了,合作社种植规模逐渐增加到了300亩。雪菜的收购价,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逐渐上升。

倪德国依靠合作社赚了钱。他用10年的时间,还清了50万元的借款,随后又增加投入,建起了厂房,增加了冷库。自家住的平房,也一步步改建成了三层楼的小洋房。

2008年,倪德国给合作社添置了一辆货车,用来装运雪菜;2014年,他又买了一辆小车,从此结束了搭乘公交跑业务的日子。

有人看到倪德国的合作社越办越好,也纷纷效仿,村里又出现了几家雪菜加工销售的合作社。倪德国并没有把他们当成竞争对手。“村里种雪里蕻的人多,外面的需求足够,多几家合作社,大家一起赚钱。”

不仅如此,2003年起,各种蔬果合作社一家家诞生、发展壮大。爽快、佳善、零珊……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合作社给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大河村村民,带来了更多发家致富的机会。

陆德财是大河村的村干部。这几十年间,各类合作社给村民带来的好处,他最为了解。“以前,村里的老百姓不怕种不出东西,就怕卖不出去。”

合作社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农民的土地租给合作社,每亩能拿到2750元一年,如果再给合作社打工,还能赚工资,收入有了保证。”陆德财介绍,村里约3100亩土地,规模化种植了桃子、蜜梨、雪菜、水稻等,村民跟着合作社做,只要肯吃苦,不愁没钱赚。

如今,大家的腰包都鼓起来了,村里的平房成了“稀有物”,大多数变成了两三层的小洋房。家家户户,小汽车也开了起来,不少人家还有两辆车、三辆车。

去年,大河蔬果专业合作社找到倪德国,请他负责管理雪菜加工。

在大河蔬果专业合作社,雪菜的加工得到了科技加持,已经走上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道路。这让倪德国对大河村的雪菜加工充满了期待。

“我们这种传统的粗加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新需求了,高科技的加工道路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能够给村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倪德国说。不必再东奔西跑找销路,生活悠闲了许多,“还有两年就退休了,这样的日子也挺不错,就当提前养老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