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金融检察聚焦首例案件、新型案件、重大疑难复杂案件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3

2009年2月,全国基层院首个金融知识产权公诉处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设立,浦东金融检察的篇章从这里开始一路唱响。从西漕办公点到花木办公点,再从花木路到丁香路,留下的是十年不变的坚守。

挑战“疑难案件”

2018年8月下旬,一起备受媒体关注的“专利碰瓷”案由浦东新区检察院依法向浦东法院提起公诉。2009年至2017年间,被告人李某甲利用其经营的上海K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数家公司,陆续囤积百余项专利,覆盖多个技术领域,不投入实际生产或实施,而是通过上网搜索等途径寻找在生产经营中使用与其相似专利的企业,向法院提起专利权纠纷恶意诉讼,以诉讼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上市、融资等为要挟,以收取专利实施许可费、补偿款等名义,迫使对方支付钱款,换取其撤诉或不再主张专利权。

对于那些拟上市的企业,公司一旦面临专利权诉讼,上市的脚步将会受到影响,前期长时间的精心筹备很可能付诸东流。李某甲就是利用这些企业的“软肋”,一次次得偿所愿。2015年,李某甲将其胞弟拉入伙,两人用这种“生财”手段,先后迫使4家知名科研企业与K公司等单位签订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或和解协议,以专利实施许可费、补偿款等名义向被害单位强行索取216.3万元,实际得款116.3万元。

面对“专利碰瓷”新现象,承办这起“全国首例”以专利**为名实施敲诈勒索案的检察官罗造祉说:“这种新类型、新手段的案件对承办人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去准确界定案件性质,有力打击犯罪,需要我们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案件背后承办人做了大量工作,查阅涉案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案件定性的分析研判。目前,案件正在浦东法院审理过程中。

这起全国首例案件是浦东金融检察办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非法集资等涉众型金融犯罪多发、频发,浦东金融要素聚集,犯罪分子假借金融创新之名行违法犯罪之实的金融犯罪日益增多。

金融检察官牢牢把握犯罪本质,妥善办理了“中晋系”“旌逸”“资邦控股”等一件件资金数十亿元乃至百亿元的重大非法集资案件,切实维护金融投资者合法权益,有力维护区域社会稳定和金融市场秩序。

创新机制提升办案质效

今年3月27日,英国戴森公司全球知识产权总监西蒙·福瑞特斯、戴森中国区法务总监、中国高级品牌保护经理等一行专程来到浦东检察院,送上“秉公执法 打假卫士”的锦旗,并感谢浦东金融检察依法保护戴森公司的知识产权。2018年4月起,犯罪嫌疑人方某某伙同谢某某成立深圳市龙岗区迪美思奥电子商行,先后在深圳、惠州等地开设工厂生产假冒“Dyson”注册商标的吹风机,并与他人形成“制假工厂+网络批发+电商零售”的犯罪链条,销售金额超过1000万元。公安机关从制假窝点查获假冒“Dyson”注册商标的吹风机1700余台,各类代加工的零配件、外包装20余万件。

承办检察官吴菊萍受指派提前介入,在听取案件汇报、审查案件证据基础上,就侦查取证重点、法律适用难点、羁押必要性等问题多次与侦查机关进行会商,对是否采取羁押措施提出详实的证据标准,增强报捕的针对性,实现批捕率100%。

案子侦办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浦东金融检察的办案机制保障。从成立之日起,浦东金融检察就全面实行捕诉监防一体化办案模式,对首例案件、新型案件、重大疑难复杂或者上级批示、督办案件,实行定向分案、专组专办、专人专办。同时始终注重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创新提升办案质效,探索建立符合金融检察规律的新型办案组织,推行提前介入办案化制度建设,加强法律监督实质化举措。此外,浦东检察院积极针对个案办理中发现的共性问题,主动为有关部门完善内部管理提出检察建议,先后向金融监管部门、行政执法部门、金融机构等制发检察建议30余份。

十年来,浦东金融检察始终战斗在打击金融、知识产权犯罪的第一线,共办理案件1.2万余件。其中新类型复杂疑难案件不断涌现,所办案件入选全国检察机关保障和促进科技创新十大典型案例、高检院2013年检察机关保护知识产权十大案例、上海十大版权典型案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