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林“家门口”服务体系注重特色设计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2

动迁房经适房混合小区、高档商品房、散居老街坊,不同“属性”的居民区,该如何开展“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对于这个问题,三林镇给出了答案:根据居民需求“量体裁衣”,突出特色设计。

服务站延伸到楼组

德康苑居民区是典型的“动迁房+经适房”小区。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王龙芳介绍,居民区管辖两个小区,共有2400余户居民。两个小区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每幢居民楼都很高,在30层至33层之间,每个楼道有近200户居民。

“每个楼道,我们挑选了三个楼组长,大家配合开展工作,否则根本忙不过来。”王龙芳说。为了更好开展居民区各项工作,居委以楼组为单位设立了“邻里驿站”。

“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开始后,居委借助原有的“邻里驿站”,将“家门口”服务站延伸到了每个楼组。用王龙芳的话来说,“小区治理,居委要依靠热心居民的助力,‘家门口’服务站更是如此。”

德康苑2号楼的“邻里驿站”,设在架空层的一个小空间里。地方不大,却挂满了居民的书法、剪纸作品,以及党建宣传板。几张方桌和几把椅子,拼成了居民学习、议事的空间。

“有了这样一个延伸点,居民之间互动、参与社区事务的意愿变得更强,2号楼甚至自己搞起了法律知识讲座、邻里欢乐节等。”王龙芳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居民能够凝聚在一起,增强主人翁意识,共同参与居民区的管理和服务。”

加入传统文化元素

位于三林老街上的三林老街居委,则是另一种特色。作为一个有着60余年历史的居委,就连“家门口”服务站也如同民宿一般。

“空间不大,但功能齐全,并且里面有着老街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这是三林老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宾对“家门口”服务站的总结。

除了服务站装饰融入了三林传统文化元素,居委在开展各种“家门口”服务项目时,也注重发挥老街文化资源优势,引导居民传承弘扬三林本土文化。

“今年的暑期兴趣班,我们就邀请了孩子们来学习用标布缝制书签、荷包等。”李宾介绍说。三林标布纺织技艺,是区级非遗项目。而在三林老街,分布着标布、瓷刻、刺绣、本帮菜等非遗项目陈列馆。

“我们的‘家门口’服务项目,就要用好这些非遗资源,一方面,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为传承这些非遗项目作出贡献。”李宾说。

“乐妈团”参与活动

世博四居党总支书记王忆茹为所辖两个小区的居民总结了“三多”的特点:年轻人多、新上海人多、小朋友多。这样的居民组成,给“家门口”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中,居委借助了居民自治项目“乐妈团”的力量。这是一个小区内全职妈妈组成的团队,从2013年至今已经有近20名骨干,通过让年轻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协调解决了不少有难度的社区问题。

“这些全职妈妈,既有一技之长,又有为社区服务的热情。我们在打造‘家门口’服务站时,参考了她们的建议,包括硬件空间的打造和软件服务项目的设置。”王忆茹说。

“乐妈团”成员不仅注重孩子的文化学习,也关心公益心、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她们带着孩子乃至整个家庭参与到社区活动中。

居委则组织各种活动搭建平台,给孩子们更多展示才艺、奉献爱心的机会,借此激发“乐妈团”及其他居民的积极性,让“家门口”的活动和服务更加丰富多彩。

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三林镇在“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不少独具特色的案例。

三林镇副镇长朱婧介绍,在推进“家门口”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各居委以镇党委制定的“服务细则”为指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资源优势和群众需求,推出“家门口”特色服务,引导居民共建共享。

近期,三林镇官方微信公众号连续介绍了德康苑、老街居委、世博四居等多个居委的做法。

“这样的特色项目,值得同类型的居民区借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助力三林‘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朱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