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浦“美丽庭院”宜居宜业又宜游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4

粉墙黛瓦的楼房错落有致,新修的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门口,还有干净整洁的庭院、丰富多彩的文化墙——近日,周浦镇各“美丽庭院”试点村组内,新农村的美丽图景逐渐呈现。

去年底,周浦镇将棋杆村18组、界浜村2组和9组、瓦南村1组、北庄村18组、沈西村9组和13组定为“美丽庭院”试点组。最近,各村组建设工程已接近尾声,村民庭院、宅前屋后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希望在保留原生态环境的情况下,通过挖掘各村文化元素,展现当地乡土气息,彰显宅村整体区域的风格和特色,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庭院’。”周浦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乡土风貌得以延续

闲置废弃的水缸,随意丢弃的砖瓦……在周浦“美丽庭院”的建设中,这些看似无用的物件,都成了不可或缺的乡土元素。“我们将村民不用的瓦桶、水缸等收集起来,简单修饰后在里面栽花,并放在路边,就成了最天然、最有‘乡’味的‘花盆’,”界浜村妇联干部孔丽说:“而砖瓦则被用来砌成村民宅前小菜园的围墙,既美观又环保。”村内的两幢老宅也被用来进行村内老物件的展示。“这样一来,既能较好地保存珍贵物件,村内乡土文化也能得以延续。”孔丽说。

而农家菜园、修身幽径,还有村宅墙上的“鸭子戏水”图等,都诉说着棋杆村浓浓的乡愁。“村里的墙画都围绕村民记忆中棋杆村的模样设计,希望以此唤起大家儿时的回忆。”旗杆村村委主任张军说。

沈西村则将原先的水泥路改造为古色石桥,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徐徐展开。“原先的水泥路将村宅河堵成了‘死河’,现在我们将水泥路改建为小拱桥,在赋予它景观功能的同时,村里的水系也贯通了。”沈西村工作人员华海军介绍。

当地文化成为亮点

老宅故事、桃文化、人文事迹……在周浦镇“美丽庭院”建设中,各村当地文化元素贯穿其中。

棋杆村18组的顾家老宅已有约190年的历史,是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此次棋杆村以老宅为载体,将村里“达人”的核桃工艺展示屋、知青纪念屋置入其中。“‘美丽庭院’不只是环境的提升,更要有人文情怀。”张军说。不久前,旗杆村里每家每户门前都安装了一个崭新的信箱。信箱上,除了门牌信息外,还有一条家训。张军介绍,每家信箱上的家训都不同,这样做也是一种文明宣传,可以在村里传播正能量。

这几天,乡间的桃花未开,界浜村的墙上却“开满了桃花”。据介绍,界浜村内种植着900多亩桃树,桃文化早已成了村里的特色。粉色的桃花绘上白墙,令人眼前一亮。“我们将桃文化融入‘美丽庭院’,除了以桃花为主的墙绘外,还将就地取材,把桃核、桃树树桩制成小型工艺品,装饰在村内。”孔丽说。

沈西村的建设则以“梅”为主题展开。小河边上新栽的梅花树,为村里更添生机。

建设成果确保长效

在棋杆村,村民最期待的“三园”如今已初具规模。“三园”即村宅小果园、小菜园及迷你口袋公园。“这三块共用地原先是村里的生活、建筑垃圾集中堆放点和拆违后空地,现在我们将其进行改建,果园和菜园建成后将划分给村民,给他们一块农耕小天地,”张军说:“但我们要求村民种植相对矮一些的菜品,同时要求他们做好各自区域的卫生工作。”

迷你口袋公园中则设置了健身点、乡愁彩画欣赏区、文明宣传标语展示区及“美丽庭院”建设成果展区。“成果展示区也是为了让村民发现‘美丽庭院’建设前后的变化,让大家能主动参与到之后的长效管理中。”张军说。

此外,为确保美丽庭院建设成果的长效性,周浦镇发动基层妇女力量,发挥农村女党员、女代表、女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并建立宅前屋后“三包”责任制,即“包卫生、包整洁、包美化”。通过村民力量,负责自家庭院周围全天保洁,房前屋后栽花、种草、种树,做好垃圾集中定点投放等。同时,各村也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志愿者队伍。

周浦镇“美丽庭院”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说:“之后,我们将协同镇妇联,建立“美丽庭院”评比制度,通过评比、表彰、挂牌等方式,激发村民对‘美丽庭院’长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确保环境整洁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