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片区评出20名“工匠” 未来以“百名工匠”带动“万名人才”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2

近日,经过逐级推荐、层层选拔和评选,新片区20名“临港工匠”和20名提名奖获得者产生。

未来,临港新片区将选树100名“临港工匠”,并借助“工匠”培养1000名“临港学徒”,最终助推1万名一线职工提升技能等级,储备1万名重点产业高技能人才,形成校园储备人才、社会吸引人才、企业锻炼人才的培养模式。

工匠均来自重点产业

为打造一支与临港新片区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挖掘更多能工巧匠,弘扬劳动精神、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今年“五一”前夕,新片区启动“临港工匠”评选,评选范围为386平方公里产城融合区域内,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重点产业及智能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关注基层一线操作岗位职工群体,且不受年龄、学历、职称、技能等级等条件限制。

经广泛宣传,共有84家单位的200人参与评选。经严格筛选,逐一审核,并邀请9名“大国工匠”以及国家级技能大师、劳模等作为专家评审团评委,最终评选出20名正式候选人和20名提名奖候选人,并进行了为期5天的网络投票。

最终产生的20名“临港工匠”,均来自于临港新片区的重点产业,分别是集成电路、民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和现代服务业。

其中,既有大家传统印象中的“老师傅”,也有非常年轻的“新生代”;既有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也有高等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还有企业的带头人;既有本土培养的人才,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从中国台湾远道而来的人才。

最小工匠生于1997年

来自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临港基地的杨山巍,是20名“临港工匠”中最年轻的一名。出生于1997年的他,虽然年轻,却已是汽车修理高级技师,在2017年荣获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的首枚金牌,并担任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中国教练组教练。

在上汽乘用车临港基地,他成立了杨山巍技师工作室,开展钣金方面的培训、疑难攻坚、优化创新等工作。疑难攻坚每年为工厂节省约100万元,工具优化创新3项,并利用网上分享平台定期分享相关技术知识,让一线员工们通过手机就可以学习到理论知识。

在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的林志鑫,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核子工程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在20多年工作期间一直从事半导体技术工作。工作之余,他还热爱发明研究,注重专利创新,在两家工作单位共申请了37个专利。

来自航空产业的方丽萍,是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零件加工中心数控车间的一名工作人员,通过不断创新优化零件加工方法和工艺,在大幅缩短零件加工时间的同时,也为公司有效节约了成本。

与大部分工匠是企业普通工作人员不同,现任上海电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联席董事长的张建平,是一名企业带头人。作为“中国换电第一人”,张建平用“中国方案”化解了世界营运类电动车能源补给问题,是上海电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曾参与国家863研究项目,是国家863计划中新能源电动车专家组成员和新能源汽车换电领域的领军人物。

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

评选“临港工匠”,是临港新片区“一十百千万”职工技能登高计划的一部分,由新片区管委会主办,临港集团协办,临港集团工会委员会和南汇新城镇总工会承办。

职工技能登高计划聚焦新片区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紧缺职业(工种),为新片区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其中的“百”,即是通过3年时间,培养选树100名具有临港产业特色的新型“临港工匠”。在各企业,临港还将推进“临港工匠”工作室建设,打造一支与临港新片区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战略要求相适应的高技能领军人才队伍。

之后,通过形成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邀请“临港工匠”参与授课,通过3年时间培养1000名“临港学徒”;最终,用3年时间,助推1万名一线职工提升技能等级,储备1万名重点产业高技能人才,涵盖车工、钳工、铣工等23个类别的职业,形成校园储备人才、社会吸引人才、企业锻炼人才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