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芳菲”2018浦东群文创作节目汇演开幕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4

群文创作如何更接地气?节目内容如何体现当下的多元文化特色?日前,“大地芳菲”2018浦东新区群众文艺创作节目汇演在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惠南分中心拉开帷幕。51个节目分为舞蹈、音乐、戏剧、曲艺四个专场,将在本周末全部完成首秀。

“大地芳菲”是一个有着20多年历史的浦东群文品牌,它既为浦东的群文创作者提供展示平台,也是群文作品的年度“摸底考试”。记者发现,比起往届,今年的群文创作汇演中现实题材的作品数量明显增加。专家评委表示,参赛作品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浓郁的地域特色,让本届“大地芳菲”汇演的节目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总体质量更高,也更有“浦东味道”。

惊喜 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更鲜明

在今年的创作汇演中,浦东文化馆、浦南文化馆、川沙文化馆等群文阵地,以及33个街镇的社区文化中心的创作团队,带来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节目,艺术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

在音乐专场比赛中,近半节目都融入了非遗等浦东民俗文化元素:阿卡贝拉《浦东山歌唱前滩》融入了浦东山歌曲调,展现新时代浦东城市建设的新风貌;小组唱《灶花情思》,用歌声礼赞饱含饭菜香味与家庭温暖的灶花;三重唱《海曲流芳》,唱出了别称“海曲”的浦东派琵琶的传承故事;民族室内乐《石·竹·弦》,虽然演奏的是笛子、三弦、大鼓等乐器,但也融入了浦东派琵琶的曲调。

而在舞蹈专场比赛中,节目则更加凸显出时代性。在人民公园里,父母们撑开五颜六色的雨伞,张贴着子女信息,替子女“摆摊”相亲。一个未婚女青年在父母的张罗下,在人民公园邂逅羞涩的“张江男”,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张江镇文化活动中心选送的舞蹈《张江男不“难”》,以夸张的舞蹈动作讲述“张江男”的婚恋故事。“在浦东,‘张江男’是十分具有标志性的群体形象,他们的婚恋情况也是常被讨论的社会问题。”节目创作者黄洁荔表示,作品讲述的是年轻人的故事,记录的是浦东开发开放历史进程中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希望年轻人能够喜欢。

浦东文化馆选送的群舞《吴风新韵》,则以一对吹奏竹笛的爷爷与孙女为引子:孙女被小提琴的乐声吸引,放下了竹笛,爷爷见民乐传承后继无人,心中焦急,却一筹莫展。随着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爷爷感受到西洋音乐的魅力,孙女也重新捡起竹笛,节目最终在中西乐器合奏中落下帷幕。“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较多接触到西方文化,但对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缺少了解。”节目创作者夏寅莹表示,希望我们新一代年轻人对中西文化应当兼收并蓄。

打磨 题材决定价值 细节决定成败

在每一场“大地芳菲”的汇演结束后,一批来自专业协会、机构的专家评委当即召开研讨会,为每一个节目“把脉”。

“有的节目在艺术性上或许比较粗糙,但是因为题材有价值,节目就有了走得更远的潜力。”在舞蹈专场的探讨会上,国家一级编导、上海知识产权**中心舞蹈类司法监定人魏芙表示,深入生活,发掘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只要能表现出老百姓的真情实感,就有继续打磨提升的价值。

“题材是一部作品的底子。”达成共识后,评委们为节目的表现形式挑刺:《张江男不“难”》题材上佳,可是“张江男”仅在节目中表现出“害羞”的一面,忽略了其富有魅力的一面。“节目里的‘张江男’没法让我产生仰慕,人物还没有立起来。”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舞蹈表演系主任赵丽建议,主创应在丰富“张江男”的艺术形象上下功夫。

一部以浦东非遗点心为题材的舞蹈作品,则引发了评委们的热议。“这是浦东独有的食品,但是在舞蹈表现形式上,很像某区得奖的作品《小笼师傅》了。”赵丽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目前节目中的舞蹈语言都太概念化,没有体现出点心怎么擀面、怎么揉皮、怎么做馅的独特过程。“群文节目的编排能否更加扎根生活?风格上能否更加朴实?”赵丽认为,生活细节与艺术语言有机结合,才能打造出一部让大家喜闻乐见的群文作品。

“‘大地芳菲’汇演中的优胜节目,经过修改打磨,将代表浦东参加来年的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最终将代表上海参加三年一届的文化部‘群星奖’比赛。”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副主任倪一梅认为,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一个优秀节目要脱颖而出,不仅要有艺术高度,更要善于发掘接地气、有现实意义的好题材。

据悉,今年“大地芳菲”汇演的节目,要竞争的是2022年“群星奖”比赛,这就意味着作品题材不仅要捕捉到当下的社会热点,还要有“超前性”。“如果节目反映的现实问题如同一阵风吹过,那么后面几年的节目就难免‘后来居上’了。”倪一梅表示,亮相“大地芳菲”的优秀节目未来都有机会在新区舞台上演,节目有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题材,才能一直受到浦东观众的认可与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