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文化艺术节开幕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主创人员东艺揭秘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2

有这么一部舞剧,诞生自上海,火遍全中国;摘下“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迄今巡演整整120场,并荣登2020央视春晚。它不仅改变了红色题材舞台作品“老土”的印象,成功圈了一大批90后、00后粉丝,并成为感动所有人的“没有台词的文艺党课”。

第十届浦东文化艺术节将于7月30日开幕。当晚为艺术节揭幕的演出,是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献演的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电波”究竟是怎么“炼成”的?近日,舞剧主创人员走进东艺,为观众揭开“电波”成功“圈粉”的秘密。

 

《渔光曲》溢出“上海味道”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为素材,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原创,以高度凝练的舞剧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灵活写意的舞台布景和谍战的紧张悬念,再现为我党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彰显先烈们的崇高信仰。

充满烟火气的弄堂在清晨中醒来,一群上海女子穿着旗袍,踩着小板凳、挥着竹蒲扇,在弄堂里翩翩起舞……在今年央视春晚舞台上,《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群舞《渔光曲》选段,通过电视荧幕惊艳了全国观众。这部红色题材作品,为什么会加入这段唯美浪漫的插曲?

“越是柔美、烟雨蒙蒙、充满烟火气的环境渲染,才越能体现出革命者走在刀锋上,坚持崇高理想的不易。”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认为,舞剧呈现上海文化风情,能让这部以上海为背景的舞台作品,显得更加真实可信。陈飞华在参与设计这段舞蹈动作时,加入了他的童年回忆:上海女人拿着蒲扇开始生煤炉,当乍现的一缕阳光穿透弄堂时,就用蒲扇遮住脸颊,避免晒黑。“舞台上的上海女人背对观众,展现穿着旗袍的身姿时,你就会觉得‘味道对了,这就是上海。’”陈飞华说道。

 

把真实生活搬上舞台

 

作为一部承载真实历史的作品,本剧也对舞剧演员提出了极高要求。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团长助理朱洁静表示,在剧中饰演女主人公“兰芬”时,要忘记许多“自以为是的惯性表演”:她在为剧中丈夫“李侠”拍掉身上的灰时,不能摆出芭蕾舞中的手位,或者中国古典舞中的兰花指,而是“拍灰,就是拍灰”。

“演员很喜欢给自己‘加戏’,所以导演提醒我们:‘你不是在表演你的生活,你要把真实生活搬到舞台上。’”饰演“李侠”的是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艺术总监助理王佳俊,他表示,他的每个表演动作都要真正进入角色,呈现为角色的所想、所做,这样才能拉近“李侠”与观众的距离,让这名红色英雄显得真实可亲。

在王佳俊看来,以往的舞剧作品中,舞蹈成分更重一点,但是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更要体现出戏剧的力量,从细微之处体现舞蹈是为了塑造人物。每一个动作,都要表现出支撑人物的内心信念,力求传达到观众的眼睛中:“我在舞台上虽然不说话,但是每一个舞蹈语汇,背后都蕴含了台词。”

 

期待“电波”感动外国观众

 

回到黎明前的黑暗,置身没有硝烟的敌后战场,究竟是怎么样的体验?舞剧主创还多次走进李白烈士故居实地采风。室内条件令朱洁静大感惊讶:李白工作发报的房间,只有几平方米,但在危机四伏的上海白区,却是夫妇俩能够脱去伪装,最平凡、温暖的家。她从中感受到革命先辈牺牲个人幸福,坚定信仰的难能可贵。

朱洁静将采风成果,融入到舞台呈现之中。在舞剧第一幕中,“兰芬”登上二楼阁楼,看“李侠”发报,当中要走过一段楼梯。“如果没有采风经历,我就会很正常地上楼。”朱洁静表示,李白烈士故居是在一座老式木房子内,每上一级台阶,都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而“李侠”的发报工作又是非常危险的,必须在夜间进行。“所以,‘兰芬’的每一步都是蹑手蹑脚的,既生怕吵醒了邻居,暴露了电台,又担心影响了‘李侠’的工作。”朱洁静表示,“你必须要在当时、当地汲取那一份真实,你的表演才会具有信服力。”

许多90后、00后自发“二刷”“三刷”,甚至还出现了买机票全国追剧的“电波迷”。陈飞华透露,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永不消逝的电波》还计划赴日本演出:“本剧体现出的艺术审美、闪耀着的人性光辉,放之四海都是相通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讲述的中国故事,能够感动万千中国观众,一定也能走进世界人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