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创新社会组织复合培育模式

来源:浦东时报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4

一年一度的社会组织公益活动月是新区积极搭建的公益活动平台,与此同时,一个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物理平台——浦东公益示范基地日前也在日渐壮大。

浦东公益示范基地是浦东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园区,也是浦东不断完善公益产业链和构建公益生态圈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浦东公益示范基地由“三园一街”组成,初步形成“上游有基金会,中游有支持型、枢纽型、具有示范效应的社会组织,下游有社区操作型、实务型社会组织”的公益产业链。

“三园一街”星火燎原

2009年,“三园”之一的浦东公益服务园正式开园,它是中国内地首个公益组织集聚办公并提供多种共享服务的园区,汇聚了一批专业化、支持型、枢纽型、示范性的社会组织。紧接着,社区公益服务(塘桥)园、浦东基金会服务园、浦东公益街先后建立并投入运营。

按照“企业提供办公用房和物业服务、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和入驻标准、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和服务”的运作思路,浦东公益示范基地的办公场地位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新区民政局通过制定入驻标准和补贴政策,在“三园一街”中分别结合各园区定位,引入相应组织,发挥基地内社会组织对浦东公益事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浦东认为,这样操作虽然是“大成本”,但物有所值。浦东人口多且层次不一,社区服务需求各式各样,有些服务政府无力提供,社会组织却可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

截至6月30日,浦东新区公益性社会组织总数已超过1800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益创业者。公益示范基地未必能产生多少经济收益,但却能诞生一个个公益项目,提供政府部门难以顾及、百姓却十分需要的个性化服务,社会效益巨大。

单一培育变复合培育

经过多年实践,浦东新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模式,逐步从单一行政培育模式,转变为政府扶持培育、事业单位改制、社会专业机构孵化、公益项目催化等多途径复合培育模式。这种模式正被不断复制与拓展,比如浦东新区青年社会组织公益园,洋泾、金杨等街道社区层面的社会组织服务园区纷纷涌现。2014年底,洋泾街道891公益坊开园,集聚了一批有特色、有活力的社会组织以及深受居民欢迎的公益项目。

近日,又一公益新地标“金杨益天地”落地生根。作为枢纽型的社会组织服务平台,目前已有18家公益机构入驻“金杨益天地”,今后将进一步整合各类社区资源,着力构筑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三社联动”,更好地发挥培育、孵化、服务、凝聚功能,不断联结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为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

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目前已是浦东公益团队中一股不可小觑的先锋力量,它孵化并壮大于浦东公益示范基地。创业之初,数十名成员的团队曾分崩离析,一度只剩2人。在孵化过程中,公益人慢慢学会了反思。从2008年成立到发展至今,手牵手专职工作人员已超过10名,还有200多名志愿者,逐渐成为浦东社会组织发展的领军力量之一,其临终关怀项目甚至助推了市卫生局相关政策的制定。

手牵手的成长得益于公益示范基地提供的支持,这里有资金、孵化器,还有交流空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要素支持系统。浦东公益示范基地强调多方合作与协同发展,通过搭建“供需对接·一站式服务”平台,促成多方跨界合作。一方面,通过浦东公益网、微信公众平台、公益活动月等载体发布供需信息,促成项目合作。另一方面,通过借助支持机构的专业力量,为公益服务项目落地社区提供过程监测、评估等一站式服务,提升了公益组织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通过实践和积累,浦东公益示范基地已形成规范引领机制,为公益界提供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浦东社工协会先后发布了《浦东新区社会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薪酬指导方案》、《浦东新区督导人才选拔、培养及使用实施方案》和《浦东新区社工督导工作指引》等规范性文件,推动了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