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宜居浦东”的幸福生活

来源:浦东时报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5

春来大地,草长莺飞。路边的梧桐树长出新绿,河岸边的杨柳枝叶青青,空气里,是春的气息。

这几年,在浦东1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绿意浓了,河水清了,空气也正变得越来越干净,坚持不懈地生态环境建设,正让这片土地更加宜居宜业。

人均公共绿地从0.5到24平方米

2016年4月9日,浦东滨江森林公园,树木葱绿,花草芬芳。与它一路之隔的炮台浜村,却是一片拆迁后的凌乱,瓦砾遍地。两年后,这里将成为滨江森林公园的二期项目,占地189公顷。滨江森林公园二期项目,是浦东在“十三五”期间“补绿”的一项内容。建成后,整个滨江森林公园将成为上海市外环线环城绿带规划——“长藤结瓜”中的“瓜”。

开发开放走过26年,当钢筋水泥的建筑一幢幢直入云霄,当城市化的步伐快速迈进时,浦东并没有忘记在规划的蓝图上,添上一抹抹赏心悦目的绿意。

净增各类绿地140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持36%,森林覆盖率达到18%,这是浦东新区“十三五”目标中有关绿化总体格局的数字,文字的描述是:打造天蓝水清、植被葱郁、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宜居浦东,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构建功能良好的绿地林地系统。”

时针拨回到浦东开发开放之初,当时全区人均公共绿地仅0.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8.41%,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1992年底,陆家嘴中心地区规划及城市设计国际咨询会举行。英、法两国专家表示:陆家嘴四周是建筑群,中间建一块圆形绿地,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块绿地的面积为10公顷。如果用于土地批租,价值22亿元。但浦东坚持“开发不只是土地开发、项目开发、经济开发,更是社会开发,即争取社会全面进步”的理念,不但没有去拿这22亿元,还付出7亿元的动迁费用和1亿元建绿费,用30亿元建成了10公顷的绿地。当时,就有媒体称之为“世界上最昂贵的绿地”。

进入新世纪,浦东在实施市、区几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中,因地制宜植绿,因人制宜造绿,因景制宜增绿,逐步形成绿化建设“城郊联动并进”,廊、环、园、林、楔并存,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绿化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格局。

年年添绿,浦东大地绿意层层铺开。目前,新区建成区的绿地总量为1.35万公顷,人均公共绿地2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在册公园31座,总面积约589公顷。通过沿海防护林、道路、河道两侧防护林、农田林网建设,浦东近5年内造林约1.5万亩,全区林地面积近30万亩,占到全区面积的六分之一。

2016年,更多的“增林补绿”行动正在或即将开始。记者从浦东新区环保市容局了解到,包括生态防护林、生态廊道、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公园等,各种不同的林地及绿地项目,已排好了时间表,只待实施。合庆镇的拆违补绿便是其中一项。最近,在合庆镇跃丰村村委会北侧,一块草地刚刚铺好,村民徐良不禁想起了以前的木材加工厂,“老早这里脏兮兮的,现在干净漂亮了。”

生态环境整治下猛药改善环境

2016年3月4日,浦东老港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举行。作为全市2016年治理计划的重要任务之一,该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启动。

说起老港,总会让人不自觉地想到“垃圾场”。周边甚至数公里之外的百姓,在夏日闷热的天气里,能闻到空气中的臭味。老港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目的就是还百姓一个干净的环境,赶跑一个“臭”字。绿化部门将推进老港郊野公园建设,新增造林面积1.55万亩。2016年底前,先完成一期新增造林8800亩。此外,相关部门还将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道路提升工程等。或许,过不了几年,带着垃圾“帽子”的老港,将成为一个生态环境良好、商业文化和服务设施齐全的生态宜居海滨城镇。

开发开放26年,浦东需要“腾笼换鸟”,也需要有更多勇气补一补短板,还一还“历史欠账”。2015年6月,浦东出台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强调,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上海永丰纺织品有限公司是合庆镇的一家民办企业,规模最大时有员工1000多人。如今,环保的压力让这家公司不得不考虑外移。合庆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曹越飞介绍,永丰公司的调整从2011年开始,直到2014年底停产,2015年被列入合庆镇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内企业之一。在合庆镇,去年与永丰公司一样被列为重点行业调整对象的有28家企业。

这些年,浦东逐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只是以往的目标指向主要是节能减排,现在则注重盘活存量用地等,为未来发展腾空间。

而这种调整带来的直接效应,是污染减排走在全市前列。2012-2014年,新区共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COD)327.24吨、氨氮(NH3-N)61.43吨、二氧化硫(SO2)2512.53吨、氮氧化物(NOX)917.39吨,基本实现“十二五”减排目标。

浦东的空气质量也呈现改善趋势,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为76.7%,相比2013年提高了8.5个百分点。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相比2011年均有所下降

为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浦东拿出了当断则断的气魄。而这,还包括对“三违”的开刀。2016年2月29日,浦东打响了今年迪士尼周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第一枪”,这片土地将在年内建成张江镇川杨河规划绿带。3月11日,浦东召开人口调控、“三违”整治工作推进大会。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沈晓明指出,“三违”整治关系浦东未来发展,事关社会民生和长治久安。会议要求对所有“三违”“痛下决心,硬起手腕,下猛药,决不允许拆小不拆大、拆民不拆官、拆软不拆硬、拆明不拆暗,不管遇到多大阻力、多大困难,都要坚决予以拆除。

2016年,浦东“三违”整治的目标为1200万平方米。其中,违法建筑至少拆除800万平方米,新增违法建筑“零增长”;违法用地与违规种养都至少完成200万平方米整治。

如果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木板。生态环境的“找差距、补短板”,折射的正是浦东正视问题的勇气。

“人居”靓起来生活越过越惬意

在浦东金桥,有一个名叫“JAR”的小动物救助组织,创始人是一对外籍夫妻:丈夫马文是在英国伦敦长大的菲律宾人,妻子朱莉娅则是加拿大人。2008年初,两人把家从浦西搬到了浦东金桥碧云国际社区。到了金桥之后,马文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里。在他看来,浦东比浦西更加安静,绿化也比较多,更有家的感觉。

碧云的美好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环境建设的日积月累。上世纪90年代初,金桥尚是零落的村镇。随着浦东开发开放,金桥成为浦东首批开发区之一,是以生产制造为主的出口加工区。1997年,金桥建设者开始“先做环境,再做房子”,仅大树就栽了5000多棵。1999年,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带着家属陆续住进碧云别墅,“国际社区”的概念顺应而生。2001年底,浦东建设局开始对大规模居住社区发展形态进行研究,次年就“创建国际化居住社区”课题进行立项研究。

如今的碧云国际社区有“小联合国”之称,集聚了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户外籍人士家庭。碧云国际社区正释放出强大的示范效应,成为中国多个城市开发区的顾问单位。

除了碧云社区,高品质社区环境正惠及浦东更多普通百姓,从城镇到农村。2016年,住建部公布了“第三批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上海两镇一村入选,其中位于浦东的唐镇入选第三批美丽宜居小镇示范名单。在专家眼中,唐镇之所以能够获得置业者的青睐,其一是毗邻国际旅游度假区,而最关键的是其规划发展有集中型商业与集中住宅的特点,区域内的宜居氛围也逐渐浓厚。

浦东的农村,也早已不是落后的“乡下头”,村民的生活品质逐年提高。2007年开始,浦东率先开展以村庄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两区合并后制定了村庄改造五年(2010-2014年)行动计划,对基本农田区域内的农村全面实施分类改造。2014年底,五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惠及的,是新区的16个镇、212个行政村、20万户农户。

对全区而言,村庄改造的完成,意味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加快消除。对村民而言,则是更直接的实惠——“路宽、桥安、水清、岸洁、宅净”,生活越过越惬意。有了媲美都市的基础设施,更保留着乡间田头的韵味,一个个“都市村庄”,成为浦东散落乡间的一道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