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浦东活动丰富多彩

来源:浦东时报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5

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浦东活动的主会场再次锁定惠南镇。20多个浦东非遗项目在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惠南分中心展示展演,营造出融合了古色古香与时尚摩登的民俗文化空间。当晚,明星版沪剧《芦荡火种》也在分中心剧场精彩上演,开启“上海的声音——第二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的帷幕。

添上文化遗产的“亮色”,观展现场的游人如织,演出剧场的人气爆棚,这无不展现出浦东非遗并不是历史的陈迹,依然是一种活在当下、属于浦东人的生活方式。

“乡音”有形“乡愁”无形

当天下午1时30分,指导中心惠南分中心广场上,身着民俗服装的孩子们跳起欢快的打莲湘舞蹈,欢迎远道而来的市民。而时下流行的艺术形式——真人雕塑秀也被“镀”上了传统文化色彩,广场上一尊金灿灿的“铜像”头戴厨师帽,正拾掇着一桌丰盛的本帮菜;而另一尊“铜像”则左手按弦、右手拨弦,仿佛弹奏出袅袅不绝的琵琶琴音;而一尊作旧时农妇打扮的“铜像”,则指尖捏针,似乎正在为一幅三林刺绣作品上再添一朵美丽的花……当市民看得正入神的时候,“铜像”突然眨了眨眼睛!“哇!是真人哎!”这样的惊喜,令市民发现:原来古老的非遗,也能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得这么默契。

分中心大厅内,专家坐镇杨氏针灸疗法、张氏风科疗法、张氏整脊等医药类非遗项目展位,免费为市民开展健康及医药咨询;而上海绒绣、石雕、浦东剪纸、微型明清家具制作技艺、三林标布的展位上,则展示了浦东老手艺的巧夺天工。当天,“今怀古韵——2016年浦东?嘉定非遗主题摄影交流展”同时在惠南分中心举行。到了剧场内,市民正在欣赏非遗主题节目展演。三林镇带来的浦东绕龙灯节目《龙腾狮跃耀中华》先声夺人,将三林老街“三月半”圣堂庙会的热闹景象搬上舞台。当龙狮退下,走上台来的则是一对穿红戴绿的迎新队伍。他们挑着衣被、子孙桶等嫁妆,涂脂抹粉的媒婆则前呼后唤,让上了年纪的观众会心一笑。这是北蔡镇带来的浦东说书情景剧《嫁女歌?三催轿》,如同一幅清末民初沪上人家嫁女时的风情画卷。在新娘与父母依依不舍时,媒婆又一遍遍催促:“男家人要急煞哉!”让台下又是阵阵笑声。随后,海派魔术《穿越》、上海港码头号子《浦江的吼声》、锣鼓书《长寿仙》、浦东派琵琶《寒鸦戏水》等节目一一上演,给观众目不暇接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将演出一次次推向高潮。

浦东是沪剧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沪剧早期的“东乡调”便产生于浦东的田间地头。沪剧在浦东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既是浦东人有形的乡音,也寄托了浦东人无形的乡愁。当晚,《风中的紫竹调——2016中国文化遗产日上海沪剧院主题展》与明星版沪剧《芦荡火种》也在惠南分中心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回顾了沪剧历史上的诸多精彩瞬间与几辈沪剧艺术家的璀璨风华,从解放前后传承至今的沪剧史料更是弥足珍贵。之后的一周,全市13家专业、民营院团,将带着12台大戏,在浦东22个演出点巡演。市民仅需花上10元、20元,就能领略《乡魂》《深秋的泪痕》《白衣柔情》等精彩大戏。而对于浦东沪剧迷来说更好的消息是:上海沪剧艺术节未来将常驻浦东,年年与戏迷见面。

名师高徒薪火相传

除了精彩的非遗展演外,当日另一主角则是“人”,又有15人获颁第五批新区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证书,使这支非遗人才队伍首度突破百人大关,达到了109人,标志着浦东非遗传承力量日趋稳固。目前,浦东已交出一张亮眼的非遗保护成绩单:现有各级别非遗项目56项,建成非遗专题展示陈列馆24个,挂牌区级传承基地14处,非遗传习所9家,再加上《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出台,共同在浦东构建起一套完整的非遗保护体系。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非遗传承也不例外。在非遗展演开演前,6张太师椅被搬到台上,锣鼓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谈敬德、上海说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金芳、浦东山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奚保国、杨氏针灸疗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容、古船模型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玉琪、三林瓷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宗贤被一一请上座。“一拜师傅!二谢观众!三师徒握手传艺!”6名年轻人来到传承人身旁,在观众与镜头的见证下,毕恭毕敬地行礼如仪,脸上写满欢喜。

拜谈敬德为师的唐文颀是一名刚读初中的预备班学生,却已学习锣鼓书5年,并两次代表浦东参加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少儿曲艺大赛,她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