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临港多路径建设未来之城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4

“十四五”期间,临港新片区生态环境建设要对标国际先进,再上一个新台阶,如何做到?其中,全力推进“花园城市、海绵城市、无废城市、低碳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既是总体目标中的一个,也是新片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举措。通过这些系列举措,新片区期望真正建设为“生态临港,未来之城”。

“花园城市”,是新片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一个举措。据了解,“国际花园城市”评判标准主要是“景观改善、遗产管理、公众参与、健康生活方式、环保实践、未来规划”等六大方面。目前,已经有全球六大洲的100多座城市和地区获得了该称号。

为了建设“花园城市”,临港新片区提出分类实施,打造环境景观。对于主城区公园绿地进行品质优化,对于书院、泥城、万祥等分城区,则根据浦东新区规划人口及2035年人均20平方米的指标标准,年均新增公园绿地约6公顷,推进社区公园、小微尺度公园的补缺与覆盖。另外,在临港奉贤完成区域重点公园项目,推进小微尺度公园覆盖。

在分类实施的基础上,结合新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多元融入“一心、二带、多点”,即建设顶尖科学家社区的生态绿心;绘全“一环公园带”,建设8公里景观带(北岛公园绿地),绘全“二环公园带”,彰显多样特色、强化景观效果;建设赤风港城市湿地公园,推进楔形绿地建设,实施南岛景观绿地改造工程,提升绿地建设品质功能,完善各镇社区公园与邻里公园。

与“花园城市”更多注重看得见的城市景观不同,“无废城市”更多强调的是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焚烧,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旨在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目标。”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生态和市容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

那么践行“无废城市”,临港要怎么做呢?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总体方向。具体来说,在前端的住宅小区、院校、园区、产业园、商业中心、医院、物业公司等,进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体系的实施运作,并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细化管理;在中端,则实行收运体系一体化、中端转运信息化;在末端,生活垃圾、装修垃圾、建筑垃圾、有害垃圾等根据不同类别分别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置。

森林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生态走廊建设为森林建设重要承载区,建设沿海防护林、环廊森林片区、集中林地打造多彩缤纷、林城共融的森林景观,提升森林资源开放度。

据了解,临港产城融合区森林目前规模36.03平方公里。按照规划,至2025年临港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8%、至2035年达到25%,达到森林城市标准。因此,将通过楔形绿地建设、新增公园绿地建设和滨水、道路林带建设,来逐步增加森林覆盖率。最终,由森林公园、线性林带、集体片林等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体系,与城市功能组团、生态廊道、沿海防护相结合,构建地区安全、健康、生态的森林网络。

“海绵城市”在临港已经初步完成建设。已经建成的项目类型涵盖海绵型公园绿地、建筑小区、道路与广场、水系河道等。“十四五”时期,临港还将进一步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打造海绵城市升级版。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构建临港主城核心韧性城市发展示范区,是新片区的一个目标。韧性水系、韧性绿地、韧性路径则是临港的韧性城市规划线路图,通过滨水生态廊道韧性设计、绿林/湿地体系韧性网络,沿路生态廊道和绿道韧性设计,期望最终通过ISO国际可持续发展-韧性城市标准认证。